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1461名伊拉克成年人,調查內容包括詢問被調查物件家屬中死於暴力衝突的人數、具體死亡原因等。報告顯示,在死亡的伊拉克人中,48%的人死於槍傷,20%的人死於汽車炸彈,9%死於空襲。每4名伊拉克成年人中,就有1人有家庭成員死於暴力衝突。而在巴格達地區,每2名伊拉克成年人中,就有1人有家庭成員死於各種暴力事件,昔日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明珠已經徹底變成人間地獄,暴力天堂。

50歲海拉勒·尤尼斯是巴格達東部薩德爾城居民,2006年11月在汽車炸彈襲擊中丟掉;了一條腿。尤尼斯說:“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比‘9·11’糟糕100倍。我們的每分鐘都是‘9·11’。”

一個國家的“消失”(1)

軍事史上第一場國家層面的網路戰爭

約書亞·戴維斯 原著

吳文 編譯

“歐盟正在遭受攻擊,因為俄羅斯侵略了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外長烏瑪斯·帕依特

2007年4月,愛沙尼亞國防部長雅克·阿維克索登入本國主要新聞媒體《郵差報》網站時,卻發現網頁根本無法開啟。然後他又試圖瀏覽其他網站,情況同樣如此。國防部長的助手帶著報告衝了進來——事實上並非只是新聞媒體,整個政府的通訊都癱瘓了。

幾乎同時,愛沙尼亞全國主要的銀行機構遭到攻擊,政府網站和警察通訊網路被“擊穿”,駭客傳送的大量垃圾郵件導致行動通訊線路被堵塞。當時媒體這樣評論道:“愛沙尼亞正處在龐大的殭屍網路攻擊中,它們已經滲透突破了國家的網際網路防線。”

這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次直接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的網路戰爭。那麼,到底是誰幹的?

“紀念碑戰爭”

2007年4月27日拂曉,愛沙尼亞政府將一尊兩公尺高的銅像遷離首都塔林市中心,這尊銅像是蘇聯於1947年為紀念在衛國戰爭中犧牲的人們而建造的。獨立16年後,愛沙尼亞人不顧俄國政府的抗議,將銅像移到了郊區軍人墓地。

在銅像搬遷前,塔林的街頭髮生了*。一千多名俄裔種族主義者(俄羅斯裔人口占愛沙尼亞總人口1/4)掠奪商鋪、砸毀汽車,與警察展開激烈對抗,數百人被捕。塔林街頭在經過了兩個晚上的抗議活動後才逐漸平靜,但愛沙尼亞的“電子馬奇諾”卻在此時突然崩潰。

愛沙尼亞的整個國土被無線網路所覆蓋。該國130萬人口中約有40%每天都上網閱讀新聞,超過90%的銀行交易在網上完成,就連政府選舉也採用網路投票;手機可以用來支付停車或是午餐,全球著名的無線網路資訊服務提供商Skype也在塔林設立了國際分部。可以說,這個波羅的海小國是世界上無線資訊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郵差報》網站的技術負責人阿格·瓦爾西在報警聲中看著他的伺服器淹沒在230萬次網頁訪問請求中,伺服器已經宕機了20餘次。辦公室牆上的顯示器監視著從愛沙尼亞和全球各地流向伺服器的資料量及頻寬消耗情況。一般情況下,伺服器處於綠色安全區域時會有20…30%的系統冗餘,現在這個數字急劇下降:20、10、5%。。。。。。自動執行的計算機程式在不停的向網站評論頁面提交資料。瓦爾西發現攻擊者不斷的變換代理伺服器的訪問請求,以繞過他編寫的資料過濾器,由此可知這些攻擊者絕對不是簡單的“網路憤青”。

在接下來的五天裡,瓦爾西設法讓伺服器重新恢復了執行。但在5月2日網站流量再次陡然上升,瓦爾西最初以為這是因為國際社會關注銅像遷移事件造成的,但在檢視了訪問來源後卻發現主要來自埃及、越南和秘魯,而這些國家是代理伺服器使用者最好的代理資源提供地。到當天中午,有效頻寬資源被佔用殆盡,網站再次癱瘓。

現在他只有一個選擇:中斷伺服器的國際線路。即刻,網路頻寬監測儀回到綠色,愛沙尼亞境內的網站訪問得到恢復,但代價是顯而易見的:《郵差報》網站作為愛沙尼亞主要的對外新聞釋出視窗,卻無法告訴全世界自己國家正在發生著什麼。這一時期,好像整個愛沙尼亞都被從地球上抹去了。

餐廳裡的反擊同盟 。 想看書來

一個國家的“消失”(2)

就在愛沙尼亞“消失”的同一天,塔林的一家豪華餐廳裡,兩位名叫希拉·阿里萊德和庫爾迪斯·林德奎斯特的人正在談論著最近的網路襲擊事件。阿里萊德是愛沙尼亞計算機網路應急小組(即愛沙尼亞的“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