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運,他們找到了能提供肉類、牛奶、羊毛,並可作馱畜的各種動物。而美洲印第安人則沒有獲得類似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他們只好與無峰駝、羊駝和駝馬這類產於安第斯山脈、屬於偶蹄目駱駝科的半馴化動物打交道。

由上所述。可見如果不發生某種變化來破壞使狩獵社會得以安逸舒適地存在下去的平衡,農業的發生是不可設想的;而且,即使當這種變化到來時,農業也只能發生在那些能找到適於栽培的植物的地區。實際發生的情況正是這樣。如前章所述,更新世末期是氣候劇烈變動的時期,氣候的劇烈變動破壞了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由來已久的平衡。於是,人類適應這一情況。利用所掌握的有關植物生長的知識,來生產食物。

人類在全球各地區廣泛地試驗馴化各種動植物,曾有著悠久的歷史。而這時,已能在少數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提高所馴化的動植物的產量,大大地增加它們在食物來源中所佔的比例,使原始公社的生活主要以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為中心。這就是與純粹的馴化截然不同的農業革命一詞的涵義。正是從這幾個農業革命的中心地區,食物生產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逐漸傳佈到全球大部分地區。

二、農業的傳播

我們已確鑿地知道,中東和中美洲是農業革命的獨立中心;新近的研究表明,中國北部也是這樣的一箇中心。雖無確切的證據,但我們推測,在東南亞、西非和安第斯山脈,也許還有一些別的這樣的農業中心。就中東和中美洲來說,這兩個地區都具有某些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似乎可以說明它們在農業革命方面所起的先鋒作用。這就是它們都擁有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植物和動物。

現代的小麥、燕麥、裸麥以及現代的山羊、綿羊、牛、豬均起源於中東。同樣,中美洲的兩個小共和國哥斯大黎加和薩爾瓦多,其面積雖然僅為美國的1%,可盛產的植物品種卻不亞於美國和加拿大兩國所產的品種。中美洲品種極其多樣的原因在於,在一個極小的區域裡,其海拔高度、氣溫和降雨量的分佈卻殊為不同,極其多樣,從而造成了各式各樣的植物生長環境。因此在中美洲,能成功地栽培植物,品種達幾十種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米、莧、蠶豆和南瓜之類。

各種植物從各自原有的產地到適應各式各樣的環境,進而在某個地區形成植物品種多樣的農業,是經過了許多世紀的。這樣形成的先進農業具有生產率水平高、使〃人類生存有保障〃的巨大優點。在這種地區,若一種作物因氣候原因而不能生存,其他對天時地理要求不同的作物則可以生長,從而使密集的人口有可靠的食物來源,使人類文明成為可能。

有一點應該強調:從最早的植物栽培過渡到農業革命,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稱之為〃原始農業〃階段。在中東,這一階段從約公元前9500年起,至公元前7500年止。在美洲大陸,這一階段似乎更長。墨西哥的特瓦坎山谷是美洲大陸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那裡的原始農業從公元前70O0年前後開始。據估計,200O年後,當地印第安人從以玉米為主的植物栽培中得到的食物,僅佔他們食物來源的10%;到公元前3000年時,也只佔食物來源的三分之…。直到公元前1500年前後,由於玉米和其他植物雜交,使產量大大提高,才成為當地人食物來源的主要部分,從而完成了從原始農亞到農業單命的過渡。

新的生活方式從這兩個已初具規模的農業發源地——也許還有其比發源地,只是現在還不能確定——逐漸傳播到全球各地。原始農業有兩個特點促進了這一傳播過程。一個特點是,在原始農業階段,植物的栽培時斷時續,常要轉換地方。一塊土地經開墾、種植若干年之後,就得放棄,讓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裡處於自然生長狀態,以恢復土壤的肥力。農業的這種粗放性,使被放棄即養生的土地與正在種植的土地在任何時候總是處於5~10:1的關係。這一點再加上人口不斷增長,就產生了這樣一種必要性,須經常進入新的區域,以擴大耕地面積。所以,人口過剩是一個密切相關的擴張因素。植物品種多樣的農業擴大了食物來源,使食物來源更加可靠,於是,人口也相應地增多。當人口增長超過農業生產率水平所能支待的人口限度時,一個很自然的解決辦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個連續的發展,即〃脫離〃原來的農業居留地,進入食物採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較稀少的地區。農業就是以這種方式從發源地向四面八方傳佈。

這裡並不意味著農業已最終推廣到全球各地。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