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世界的中心。
二、歐洲的經濟優勢
1914年時的歐洲霸權不僅在廣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一點能從歐洲所實行的經濟控制中覺察出來。歐洲已變成世界的銀行家,為建造橫穿大陸的鐵路、開鑿溝通海洋的運河、開發礦山、建立種植園提供所需的資金。到1914年時,英國在海外的投資已達40億英鎊,佔其全部國民財富的四分之一;法國的投資達450億法郎,相當於其國民財富的六分之一;德國的投資達220至250億馬克,為其全部財富的十五分之一。
歐洲不僅成了世界的銀行家,而且已成為世界的工業工場。1870年,歐洲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64.7%,而唯一的對手美國僅佔23。3%。到1913年時,雖然美國已向前發展,達到了35。8%,但這一年歐洲工廠的產量仍佔世界總產量的47。7%。
歐洲資本和技術大量輸出的結果是全球經濟空前統一:到1914年時,除了在全球陸地上架設了巨大的電報和電話線路網外,還在諸大海的海底鋪設了516000多公里的電纜。到1914年時,已有總噸位為5000萬噸的3萬多艘船隻裝載貨物往返於世界各地。幾條運河的開鑿便利了世界貿易,其中最重要的是蘇伊士運河(1869年)和巴拿馬運河(1914年);前者將西歐到印度的航程縮短了4000哩,後者將紐約到舊金山的距離減少了近80O0哩。幾條橫穿大陸的鐵路的建成開啟了諸大陸經濟開發的大門,美國和加拿大分別於1869年和1885年敷設了第一條鐵路;橫穿西伯利亞的鐵路於19O5年建成;柏林到巴格達和好望角到開羅的鐵路也於1914年基本鋪設完工。
諸大陸這一經濟上的一體化導致了全球生產率的驚人增長。1860年至1913年間,世界工業總產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間,世界貿易額增加了12倍。正如所預料的那樣,歐洲在這一經濟騰飛中得益最多。雖然得不到有關全球狀況的統計數字,但據一位經濟學家估計,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生活水平是歐洲宗主國生活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更準確地說,我們知道,英國在19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中,其生活費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這同一時期內,工資卻略略增長了5%,從而使生活水平提高了35%以上。西歐其他國家在這些年間也取得了類似的進步。
三、歐洲的文化優勢
傳統的自然經濟向貨幣經濟的轉變,急速地影響了殖民地地區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貨幣在較早的時期裡就已得到使用,但只是以一種輔助的方式被使用;那時,農戶進行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家庭的需要。可能已有人在當地市場上出售少數農產品,但並不是為了賺錢。相反,其目的只是弄點錢納稅,或者買一些必需品如鹽、小件鐵器等。由於人們常常透過簡單的物物交換來進行交易和履行納稅義務,所以,根本沒有貨幣轉手。但是,隨著歐洲人及其鐵路和機制商品的出現,以及他們對糧食和工業原料貪得無厭的要求,一種新的市場經濟被引進。不久,農民們發現自己正在為國際市場,而不是為自己和鄰居而生產這本身又意味著他們不僅日益受這時已在這種新經濟中富裕起來的商人和放債人的支配,而且日益受變化莫測的經濟波動的支配。封閉的、靜止的自然經濟向充滿活力的貨幣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轉變,對生產能力來說是有益的,但它最初的影響無疑是具有破壞性的、令人不快的。19世紀中葉克羅埃西亞一位農民的以下這番具有諷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萬農民中很可能一再引起共鳴: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奇蹟的時代,
賢哲告訴我大車行駛不需馬拉,
富麗堂皇的船隻無帆無風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樣快,
神奇的醫生能截肢而病人卻不叫喚也不痛,
新聞透過環繞地球的電線能在一瞬間傳遍世界,
鐮刀自動收割,紡車自行轉動,鐵犁自動開溝,
而我們仍象過去一樣渴望得到麵包。
歐洲的入侵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不過,這時智力上起變化的主要是殖民地世界的少數上層階級,而不是農民群眾;正是上流社會的極少數人,懂得西方語言,閱讀西方報紙和書籍,熟悉歐洲的歷史和現行政治。對接觸這種外來文化的最初反應常常是熱情地、不加鑑別地讚美西方的一切,但隨之而來的反應通常是敵視西方,並企圖至少保持和扶植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印度一位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