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之間為權力而鬥爭的時期。在這場鬥爭中,臨時政府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因為它從一開始起就拒絕考慮絕大多數俄國人所需要的兩樣東西——和平和土地.李沃夫公爵及其部長們堅認,土地重新分配這樣的重大改革必須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並有權決定這一基本問題的立憲會議召開時才能進行。同樣,政府也不願結束戰爭,因為俄國對它的盟友負有某些不可推卸的義務。這些論點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在政治上卻是自殺性的。臨時政府採取權宜手段,懇求人們忍耐,而蘇維埃則要求立刻實現和平,立即分配土地,以此爭取人民大眾。
蘇維埃的起源可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當時工人們選舉產生了工人代責會議即蘇維埃,以協調他們反沙皇專制統治的鬥爭。儘管蘇維埃當時遭到了鎮壓,但它們作為鼓動和直接行動的機構已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它們恰恰具有臨時政府顯然缺乏的品質——同人民大眾有著密切的關係。1905年革命時的一位觀察家在下面這段話中描述了有關彼得格勒蘇維埃的這一特點:
起初,它是一個混雜的集會;不過,人民是傾向於它的,就象傾向於能真正代表人民的事物一樣。它變成了從兵營裡逃出來計程車兵的聚會場所、罷工工人的聚會場所、僕人的聚會場所、趕車人的聚會場所。……它是避難所、避風港、待領場。人們去那裡閒談、喝酒、抽菸、甚至睡覺。它確實是人民之家。
蘇維埃隨著世界大戰所引起的危機而再次出現,是很自然的。由於其起源和成份的緣故,它們一點也不象臨時政府那樣過於拘謹,非要等到選舉之後才進行和平談判和土地分配。它們毫不猶豫、毫無保留地表達了人民大眾的心聲,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援。蘇維埃不僅出現於城市,而且很快地出現於鄉村和軍隊。因而,蘇維埃運動迅速地遍及全國,實際上發展成為一種不斷地向彼得格勒政權挑戰的基層政府。鄉村蘇維埃在組織人們奪取貴族的財產;城市蘇維埃在支援人們不斷地上街示威和舉行暴動;而士兵蘇維埃則在逐漸地奪取軍官的權力,達到了控制所有武器以及所有命令須經士兵蘇維埃副署後方才生效的程度。
起初,選入蘇維埃的代表主要是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布林什維克在其領導人從瑞士返回之前仍處於較次要的地位。4月16日,列寧及幾位助手乘坐在密閉的車箱裡,穿過德國,回到了彼得格勒。德國最高指揮部推測,這些革命者將破壞親協約國的臨時政府,他們的推測證明是正確的。列寧即刻發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綱〃,提出了立即實現和平、將土地分給農民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要求。
從即將發生的事情來看,列寧的要求似乎是合乎自然、合乎邏輯的。但實際上,這些要求在蘇維埃內部的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中,甚至在一些布林什維克中,都引起了許多異議。尤其引起爭論的是〃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要求。這在當時似乎是十分荒謬和不負責任的。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大多數蘇維埃代表把三月革命看作是一次資產階級的起義,並認為,在俄國經歷長期經濟發展之前,要進行第二次革命即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可能的。因而,他們的策略是允許臨時政府繼續執政,同時經常督促它進行適當的改革和社會變革。
列寧幾乎是孤身一人向這一政策挑戰,孤身一人號召立刻進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時間證明他是正確的,因為戰爭繼續得越久,公眾的不滿情緒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還是希奇古怪的口號,半年之後聽起來就完全合理了。到1917年年底時,許多人準備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而戰鬥,以便擺脫臨時政府,因為臨時政府阻礙人們獲得極為想望的和平、土地和麵包。
輿論轉變的最早跡象是5月17日外交部長米留可夫的被迫辭職。米留可夫極力主張俄國繼續進行戰爭,這使他極不得人心,結果被迫辭職;李沃夫和克倫斯基組成了新的臨時政府。新臨時政府一直執政到7月20日以前;從7月20日起,一直以有影響的掌權者形象出現的克倫斯基組成了一個以他自己為總理的新政府。到這時,國民的傾向已完全轉向左派,以致新部長們大多是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認為立憲民主黨人是俄國政界的激進分子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為了反對列寧和他的布林什維克,克倫斯基這時正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合作。
布林什維克革命 克倫斯基聲稱,他的主要目的是〃拯救革命,使其擺脫極端分子〃。在努力制止人們對財產的越來越嚴重的侵奪時,他警告說,將來的立憲會議對7月25日以後進行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