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格局造成的困境是,1880年以後原材料的國際價格不斷下跌。而製成品的國際價格則穩步上升。從1880年到1938年,第三世界國家以一定數量原材料所能獲取的製成品數量下降了40%。
這種經濟學家稱之為〃貿易關係〃的入超趨勢是造成今天第三世界國家嚴重經濟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有另外一些因素也造成了這些困難(見第二十九章第七節)最終結果就是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即發達的第一世界與不發達的第三世界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這兩個世界之間人均收入的比率以如下速率增長:1800年為3:1,1914年為7:1,到1975年達到12:1。
這些資料解釋了世界歷史的發展之所以呈現出與馬克思所預期的截然相反的情況的原因。在馬克思之前的時代,所有重大的革命都發生在西方——英國革命、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但在20世紀,所有重大的革命至今都發生在第三世界:1917年——俄國,1949年——中國,1959年——古巴。1975年——印度支那,1976年——葡屬非洲,1979年——伊朗和尼加拉瓜,1980年——辛巴威。
世界歷史的發展並不是資本主義的第三世界扼殺歐洲的社會主義,而是社會主義的第三世界向歐洲輸出革命。例如:一些葡萄牙軍事指揮官被派往葡屬非洲地區去鎮壓那裡的叛亂集團,結果他們最終被與之交戰的非洲游擊隊的革命思想爭取了過去。這些歐洲軍官們把他們的政治觀點輸入到其祖國,這樣,非洲殖民戰爭這些歲月最終導致了軍人運動推翻葡萄牙的獨裁統治。如果馬克思聽到海軍上將安東尼奧·羅薩·孔延奧(Antonio Rosa Continho)向。群葡萄牙商業人士的演講,他定會感到驚奇,他說:〃軍人運動本身可以看成是象在非洲那樣的解放運動,它不僅僅是要求正式的獨立,而是要解放全體人民。〃
未來世界歷史的程序將取決於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的差距是繼續擴大還是逐漸縮小。而至今這種差距一直在擴大,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第三世界仍將成為世界革命的中心。1966年,時任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這個觀點。他指出,1958年世界上各個地區爆發了58次起義;其中只有一次是發生在人均收入超過750美元的國家。麥克納馬拉這樣總結道:〃無疑,暴力和經濟落後之間存在著無可辯駁的聯絡。而這種暴力的趨勢正在上升而不是下降。〃
第四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1914年以來的幾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獲得成功。實際上,這兩種表面對立的趨勢正在互相加強。由於全球前所未有的一體化,西方的技術、觀念和制度一直在以加速度擴散,從而使其影響的強烈程度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正是這一新的成功,逐漸削弱了1914年以前似乎不可侵犯的世界霸權。諸殖民地民族透過有選擇地採納西方文明來對西方進行更有效的抵抗。
1925年,土耳其領導人凱米爾·阿塔圖克熱烈地讚揚了西方,他直截了當地認為西方等於〃文明〃:
對文明洪流的抵抗是徒然的;文明對那些忽視或違抗它的人極為冷酷無情。文明能穿通山脈,翱翔天空,能看見、照亮和研究從看不見的原子到星球的所有東西。力圖以中世紀精神、靠原始迷信發揮作用的國家,在它那巨大的威力和崇高的尊嚴面前註定耍毀滅,至少也要被奴役,受恥辱。
這段話的意義在於:正是凱米爾這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最清楚地看到了這一新〃文明〃的力量和活力,也最成功地解決了文明問題。正由於這個原因,他的土耳其共和國能成為中東最西方化的國家,又能最不受西方的支配。〃衰落〃和〃成功〃實際上是一枚硬幣上的兩個面。
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上)
用亞洲人的觀點來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國際社會內的一場內戰。
K.M。潘尼卡
1914年秋,正當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屠殺之際,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他的評論的確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確的程度比他當時所能預見的還大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戰註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個歐洲變成廢墟。它毀滅了數世紀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倫、羅曼諾夫和奧斯曼等王朝。代之而起的是格雷伯爵這樣的貴族政治論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