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5部分

地注意引起戰爭的歷史條件和歷史性力量的較有學術價值的研究。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已能分清曾在數十年裡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後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個:經濟上的競爭、殖民地的爭奪、相沖突的聯盟體系和勢不兩立的民族主義願望。

經濟上的競爭 歐洲大多數強國都捲入了關稅戰和對外國市場的競爭。例如:1888…1889年義大利和法國之間、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之間、1906…1910年奧地利和塞爾維亞之間,均爆發了關稅戰。由於19世紀後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速,英國和德國之間開始了最為激烈的經濟競爭。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1.8%,而德國僅佔13.2%。到1914年時,主要由於美國的產量從佔世界總產量的23。3%猛增到35。8%,英國工業產量所佔的比例已下降到14%。不過,德國的產量卻得到了充分的增長,以致它的比例略有上升,為14。3%,大於英國所佔的比例。

德國工業總產量的激增意味著在海外市場它同英國的競爭十分激烈。英國雖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經濟上的優勢,但在拉丁美洲、中東和遠東卻徹底輸給了好鬥的德國商人。要確切說明這一經濟競爭的政治影響是不可能的,不過,它顯然使兩國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它還透過刺激海軍軍備競賽而進一步促成了國際緊張局勢。這兩個國家都竭力叫囂,必須建立起海軍力量,以保護商船航線和商船運輸。

殖民地的爭奪 由於歐洲列強竭力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確保剩餘資本和剩餘產品有海外市場,經濟上的競爭還激起了對殖民地的爭奪。由於德國人直到1871年國家統一之後才參與殖民地爭奪,所以,他們特別積極,要求建立一個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標對準了葡萄牙、荷蘭和比利時這樣一些小國的富裕的殖民地,並堅決認為德國還必須擁有〃顯要的地位〃。但是,德國人發現,他們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受到了英國遼闊的殖民地的阻擋;他們痛罵英國人是〃佔著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然而,殖民地競爭決不只限於英國和德國。19世紀後期,幾乎所有的強國都捲入了這場對絕對統治權的爭奪,因此,它們在一個又一個地區再三發生衝突:英國和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英國和法國在追羅和尼羅河流域、英國和俄國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繼發生了衝突。

聯盟體系 這些殖民地競爭轉而又促成了互相沖突的聯盟體系的形成;這些聯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戰爭的到來。1914年8月,當戰爭爆發時,一位德國官員絕望地評論道:〃這一切都來自這種該死的聯盟體系,它們是現代的禍根。〃

這一判斷決不是沒有根據的。聯盟體系始於1879年德國宰相奧托·馮·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締結兩國同盟條約之時。這是一個防禦性的盟約,旨在保護德國免受法國人的攻擊。保護奧匈帝國免受俄國人的攻擊,因為法國人想收復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而俄國人則在巴爾幹半島同奧匈帝國接連不斷地發生衝突。1882年,兩國同盟因義大利的加入而變成了三國同盟。它的目的還是防禦:保護義大利免受法國的攻擊,因為意、法兩國在突尼西亞發生了尖銳的衝突。當時,三國同盟無論就其宗旨或盟約條款來說,都決不是侵略性的。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是易滿足的國家,它們主要感興趣的是維護歐洲大陸的現狀。

但是,從另一方的立場來看,三國同盟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法國和俄國看來,它是一個控制歐洲,使法、俄孤立並易受攻擊的勢不可擋的集團。此外,法國和俄國在好幾個地區的殖民地問題上都與英國有大的爭論。俾斯麥在締結兩國同盟時就十分清楚法、俄建立友好關係的危險,但是,他能施展狡猾的外交手腕阻止它的實現。然而,1890年,俾斯麥辭去宰相職務之後,他的繼承者們不能繼續他那巧妙的外交花招。結果,1894年法俄同盟締約成立;它的兩個目的是反對三國同盟和抵制英國對殖民地的爭奪。法俄同盟因1904年英法協約和1907年英俄協約的簽訂而成為三國協約。實質上,這兩個協約是事實上的殖民地協約。例如,英、法同意承認各自在尼羅河流域和摩洛哥的利益;英、俄也商定將波斯劃分為兩大勢力範圍。

這樣,所有強國這時都已加入兩大敵對的聯盟體系,給國際關係帶來種種災難性的結果。每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