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切青、南到的裡雅斯特的一條線上。然而,正是西方列強在巴黎簽訂和約時同意蘇聯將其勢力範圍擴充套件到這條線上。這樣做時,它們承認了歐洲的一種新的均勢——在這一均勢中,布加勒斯特、索菲亞、布達佩斯與布拉格和華沙一起面向莫斯科,而不是面向巴黎和柏林。
五、東、西方衝突的根源
同盟國在簽署衛星國條約之後未能馬上與其他敵國締結相應的條約。過了幾年之後,才同日本和奧地利達成和平協議,但與德國的和約仍未簽訂。調解的中止反映了東、西方之間日益嚴重的不和。這種不和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用德意志帝國和日本帝國崩潰後在歐洲和亞洲出現的巨大的權力真空來予以解釋。這些真空在政治領域同在物質世界中一樣是不自然的、暫時的。很明顯,戰爭一結束它們就註定要被填補。問題僅在於由誰來填補、如何填補。
這一重大問題涉及到權力關係的根本性的再調整。即便在最好的情況下,這樣的再調整也是難以作出的、充滿危險的,正如拿破崙戰爭後的危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危機所表明的那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傳統的權力鬥爭中新增了意識形態方面的爭端,權力關係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