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9部分

查理拼命努力,企圖阻止帝國結構的崩潰,曾於1918年10月16日發表宣告,將奧地利改變成聯邦國家。在匈牙利,米哈伊·卡羅伊伯爵也准許少數民族完全自治。但這兩個提議都立即遭到拒絕。捷克人在布拉格宣佈獨立,日耳曼人也在維也納宣佈獨立;南斯拉夫人宣告同貝爾格萊德聯合,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也宣告同布加勒斯特聯合。

因此,諸從屬民族國家對古老而專制的哈布斯堡帝國和所提出的新的聯邦形式都不予理睬。不管哈布斯堡帝國是多麼希望自己能以一種或另一種形式儲存下來,事實仍然是,它缺乏可作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任何實際的支援。哈布斯堡帝國同羅曼諾夫王朝、霍亨索倫王朝和奧斯曼帝國一樣,並非目光短淺的外交家的犧牲品,而是成功的民族主義的犧牲品;民族主義雖然過去在中歐和東歐長期受到抑制,但這時卻正在整個中歐和東歐獲得應有的承認。

儘管調停人通常將民族自決的原則運用於歐洲,但他們絕對不在歐洲以外地區這樣做。這種差別對待在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中能清楚地覺察出來;這一綱領明確闡明瞭該如何滿足歐洲各種少數民族的願望。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綱領》第五條宣稱:在殖民地,〃有關居民的利益必須同政府的合理要求同等予以重視;政府的權利範圍應予確定。〃這裡重要的一點是,它提到的是諸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願望〃。不用說,正是歐洲人自己決定這些〃利益〃是什麼,結果是變相形式的帝國統治,即所謂的託管制度。

《國聯盟約》第22條把從同盟國手中獲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現代世界的緊張形勢下還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這一條款規定:〃這些民族的監護應該委託給那些先進民族,即因其資源、經歷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擔這一責任的民族……同時,這一監護應由他們作為'受託者'、代表國聯來執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受託者〃來〃監護〃的規定並沒有擴大到獲勝的協約國的殖民地,雖然這些殖民地的居民在許多方面都處於相似的發展水平或缺少發展。

託管條款將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國外和海外領土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託管地。其類別隨有關領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此基礎上,前奧斯曼帝國的屬地為一級託管地,德國的殖民地屬二級和三級託管地。在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中,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受託給受託管理國英國,敘利亞和黎巴嫩受託給法國。在德國殖民地中,坦噶尼喀大部分地區劃給英國,其餘部分劃給比利時;多哥蘭和喀麥隆由英、法瓜分;西南非洲分給南非聯斯至於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赤道以北的歸日本,赤道以南的歸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受託管理國對託管地的居民承擔著特定的義務。它們應向常設託管委員會說明履行這些義務的情況,並必須每年向國際聯盟會議作彙報。雖然,常設託管委員會和國際聯盟本身都無權強迫不服從的受託管理國,但值得注意的是,歐洲諸國首次接受了某些規定的程式。這些程式隨託管地型別的不同而不同。就一級託管地來說,託管條款特別期望在可能的情況下立即准許獨立。受託管理國的任務僅僅是〃給予管理方面的指教和幫助……直到他們'託管地的人民'能自立獨處時為止。這些社會的願望在選擇受託管理國時必須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但對於二級和三級託管地,卻沒有提到最後的獨立。其受託管理國的義務是提供符合居民利益的管理。

儘管託管制度是對戰爭中的勝利者瓜分殖民地戰利品的傳統方法的一種改進,然而,它仍強烈地使人聯想起1815年那種忽視民族願望的解決辦法。我們將看到,奧斯曼帝國領土上的居民並不想處於被託管的地位,並強烈反對法國作為受託管理國。當敘利亞和黎巴嫩劃給法國時,他們的願望直接遭到了蔑視。甚至是非洲一些二級託管地,也對所作的安排表示強烈不滿。因此,毫不奇怪;正如1815年對民族主義願望的忽視導致19世紀期間歐洲的一系列革命一樣,這一託管制度也將導致戰後數年間殖民地世界中的一些起義。

似乎有悖常理的是,歐洲諸從屬少數民族贏得獨立需要整整一個世紀,而海外大多數殖民地民族雖然在許多方面落後於歐洲人,但獲得自由只需半個世紀、其原因一定程度上也許能在現代大眾交流媒介的影響中找到。由於無線電廣播響徹鄉村的每一塊地方,當代印度尼西亞人、埃及人或巴基斯坦人對世界大事、世界趨勢的瞭解和作出的反應達到了19世紀的加利西亞人、波斯尼亞人或阿爾巴尼亞人根本無法想象的程度。兩次世界大戰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