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一場思想騷動,而在歐亞其他地區則沒有。這一根本的不同之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中國,儒教繼續在社會中居支配地位。它尊崇老年人,輕視年輕人;尊崇過去,輕視現在;尊崇已確認的權威,輕視變革;從而,使它成為保持各方面現狀的極好工具。最終,導致了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氣氛,排除了思想繼續發展的可能;這一點有助於說明為什麼中國儘管最初在發明造紙、印刷、火藥和指南針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後來卻在技術上落後於西方。中國人在作出這些早期的發明之後,未能提出一系列科學原理。
歐亞其他國家的情況基本上與中國相同。例如,在奧斯曼帝國,穆斯林的學院為了強調神學、法學和修辭學而不惜捨棄天文學、數學和醫學。這些學院的畢業生對西方正在做些什麼一無所知,而且也毫無興趣去弄清楚。沒有一個穆斯林土耳其人會相信,一個信基督教的異教徒能教給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雖然有時也會出現某個富有遠見的人,警告人們要注意這種將奧斯曼帝國與鄰近的基督教世界隔開的思想的鐵幕所帶來的種種危險,但這樣的人極為難得。土耳其著名的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和百科全書編纂者卡蒂布·切萊比是其中的一個。他生活在17世紀上半世紀。因出身於貧困家庭,他未能受到正規的高等教育。不過,結果是塞翁失馬。他可不必對穆斯林的聖學進行表面的、析理過細的專門研究,而這種研究當時已成為土耳其教育的主要特點。他靠自學成材,這一事實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他何以會對西方的學問毫無偏見。
切萊比一生著述頗多。在土耳其艦隊於1656年遭到慘敗後,他編了一本簡明的海軍手冊。在該書序言中,他強調了掌握地理學和地圖測繪學的必要性。他寫道:
對於負責國家大事的人來說,地理學是一門必須掌握的學科。他們可以不清楚地球的全貌,但他們至少應當熟悉奧斯曼帝國及其鄰國的地圖。這樣,當他們必須派軍隊作戰時,就可以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入侵敵國和守衛邊疆也就會成為一件較容易的事。與那些對地理學一無所知的人商議,是決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取代地圖的效果的,即使他們是當地富有經驗的人。這類富有經驗的人大多不能粗略地繪出自己家鄉地區的地圖。
異教徒們因尊重地理學一類學科並加以應用,故而發現了美洲大陸,並能橫行於印度市場;這一事實,足以令人信服地證明學習地理學的必要性。
切萊比抓住了歐洲在思想方面的進步和其海外擴張之間的聯絡。切萊比死於1657年,在去世前的最後一部著作裡,他警告他的同胞們說,如果他們不放棄自己的教條主義,那麼,他們很快就會〃在觀察這一世界時瞪起猶如牛眼一般的大眼睛〃。他的預言頗有先見之明。土耳其人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宗教迷信中,並同其他非西方民族一樣,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基督教異教徒憑藉自己的新學問,最終不僅成為美洲的主人,而且成為古老的伊斯蘭教帝國和德教帝國的主人。
三、擴充套件中的經濟
中世紀時西歐地區經濟的顯著發展是促使西歐向海外擴張的一個無可爭辯、顯而易見的因素。西歐地區迅速增長的經濟資源和生氣勃勃的活力使西歐能對哥倫布發現美洲作出巨大反響。這種反響全然不同於早先對維餘人探險所作出的反應,因為後者是微不足道、毫無成效的。這裡應該指出,中世紀時期,歐洲經濟的發展並不是連續不斷的。從900至1300年,經濟穩步增長,但14世紀時,出現衰退,這由多種因素結合所致。這些因素包括:連年的糧食歉收和饑荒——1315年和1316年時,糧食歉收和饑荒的程度尤為嚴重;黑死病——它首次發生於1348至1349年,奪去了城市居民中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的生命,以後它又週期性地發生,持續了好幾個世代;英法兩國間的百年戰爭和德、意國內的其他衝突。不過,1400年後不久。經濟開始復甦,從那時起,經濟發展的趨勢通常是向上。
因此,西歐經濟除了在14世紀曾衰退外,在中世紀早期幾個世紀以後,一直保持相當穩定的增長。其原因之一是,1000年以後,外來入侵隨著馬扎爾人和維金人終止進攻而告停止。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使西歐免遭東歐那種因接二連三的外來猛攻所致的破壞;這種外來猛攻在東歐一直持續到17世紀末土耳其人慘遭失敗時為止。在那些世紀裡,東歐對西方起著減震器的作用,從而大大幫助了後者的發展,這一點至今未得到充分認識。
這一點也部分地說明了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