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有史以來首次建立的一種複雜文明。這種文明並非建立在揮汙苦幹的奴隸或苦力的背脊上,而主要以非人力的動力為基礎。〃為碾谷、伐木、排幹沼澤和礦井而發明並使用的水車和風車,可代表這種〃非人力〃的動力之源。其他有用的發明包括木匠用的創、曲柄、獨輪小車、紡車和運河閘門等。確實,希臘人和羅馬人儘管在哲學和藝術上成就極高,但在以機器力量減輕人類的辛苦勞作方面,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所取得的成績卻還不及中世紀的歐洲人在短短數世紀裡所取得的。這大概是因為歐洲較缺乏人力,而那種不發達的新開闢地的社會也頗需勞力,從而促進了發明的緣故。由於中世紀的歐洲人從奴隸或農奴經濟開始轉入由機器力量推動的經濟,西方的文化發展獲得了一種新的動力。
希臘語學者兼天主教樞機主教貝薩里翁曾在1444年寫過一封信,對中世紀時西歐人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作了有趣的說明。這位學者原先在羅馬住過多年,義大利手工業的先進水平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他給拜占庭摩里亞自治省當時的統治者君主坦丁·帕萊奧洛古斯去信,建議悄悄地派〃四或八名男青年〃前往義大利學習手工業技術,並學習義大利語〃以熟悉他信上所說的東西〃。貝薩里翁對排除手工勞動的水力鋸機的印象尤為深刻。他提到了〃鋸木頭用的自動鋸機和運轉得極快、極整齊的水車〃。他對水力風箱也念念不忘,他寫道,〃在冶煉和分離金屬時,他們用的是皮風箱,這種風箱無須用手操作,便能膨脹和鬆弛,將金屬從原先泥土似的無用物質中分離出來〃。貝薩里翁還談到,在義大利,〃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學到鍊鐵知識,這種知識對於人類極為有用且必不可少〃。這封信作為一個證據,其意義十分明顯:中世紀時,西歐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是如此巨大,以致一個東方人首次建議應派學生去西方學習〃各種實用的技藝〃。
就歐洲擴張來說,最重大的技術進步表現在造船、航海裝置、航海術和海軍裝備方面。在1200至1500年間,歐洲普通船舶的噸位增加了一倍或二倍。載重量為150至200噸的狹長槳帆船讓位於600至800噸的圓體帆船。13世紀時採用的艉舵迅速取代了舊時效率較低的側向操舵裝置。另外,同樣重要的是,14世紀時,葡萄牙人改制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夠更直接地逆風航行。船的構造和索具方面的這些進步表示原先在北歐、地中海和中東發展起來的船的一些優點已結合成一體。最後結果是,船的規模更大、速度更快、操縱更靈便。此外,經濟效益也更高,因為這時的船排除了100至200名劃手及其口糧和裝備,從而大大增加了載貨容積。
與造船方面的進步緊相連的是航海術的進步。在航海水方面,最重要的貢獻來自地中海地區。那時,中國人似乎已擁有磁羅盤,但是,至今不能確定,歐洲人是從中國人還是從作為中間人的阿拉伯人那裡獲得磁羅盤。也許歐洲人的磁羅盤是12世紀時由他們自己獨力研製成的,地點可能在義大利的阿馬爾菲城。無論如何,雖然羅盤對航海者來說,是一種最有用的儀器,但使用時,須得到其他幾種儀器的配合。星盤,即一種用以觀測天體高度的銅製刻度盤,早在800年以前便已為世人所知,但直到1485年前後,才首先由葡萄牙人在西方的航海中予以使用。這種儀器頗為昂貴,故很快被結構較簡單、造價較低廉的象限儀所取代。經度測定引起的問題不只一個。雖然用砂漏可大致地估計時間,但要精確地計算時間,只有待到17世紀伽利略發現擺動原理時。
航海者也得到了航海情報彙編和地圖的幫助。中世紀地中海水手的一些航海因是最早額準確的地圖,圖上清楚地標明瞭精確的羅盤方位及關於海岸線和港口的詳細情況。到14世紀時,繪製地圖的技術已有了相當的發展,發展的主要中心地在熱那亞和馬霍卡。中世紀時,一些博學的教條主義者老是爭論著人能否在赤道經受住致命的日光和翻騰的海水;與這些教條主義者的著作相比,中世紀的航海圖注重事實、客觀,使人耳目一新。以下這兩段話引自15世紀的航海圖,可作為圖上那些如實、精確的文字說明的例證:
駛入港口時,請當心暗礁淺灘。船的航行須貼近水道中間,但航向應朝著東北海岸,因為那裡可以拋錨泊船。謹防船航行時過於靠近最近在東面發現的暗礁淺灘。駛入港口時,應保持船離大陸的兩船頭之距,因為那裡水深6至6.5尋。……
從帕拉莫薩可以到方位東、東東北12哩處的阿克卡弗雷達的拋錨泊船處。船離陸地的距離不得近於由信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