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哺乳動物。18世紀後期,最初的英國移民到達時,澳大利亞還倖存著仍處於舊石器時代階段的古代型別的人。這些土著居民是大約30,000多年前渡海而來的三個不同種族集團的後裔;30000多年前,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群島之間僅為狹窄的海峽所分隔。這三個種族在當代土著居民中依然可分辨出來。人口占多數的是身材高條、四肢細長的種族,他們面板褐色、體毛很少、頭髮波狀、鬍鬚捲曲,因為居住在對白人無用的沙漠地區,所以能大量地生存下來。在大陸的氣候涼爽、土地肥沃的東南角,則住居著另一截然不同的、只有少數倖存者的土著種族;他們身材粗壯、面板淡褐色、體毛很多、鬍鬚濃密。沿東北海岸,是澳大利亞唯一為茂密的熱帶雨林所覆蓋的地區,那裡棲息著第三個種族集團。他們是黑人中的一部分,個子矮小、體格單薄、有著蓬鬆的鬈髮和黝黑的面板。
這些種族的文化決不是相同的。文化最先進的是生息在東南地區的種族;那裡雨量充足,適宜長期居留。不過,整個大陸的土著居民由於完全與世隔絕,仍都處於舊石器時代的食物採集階段。其發展的遲緩在技術和政治組織方面表現得特別明顯。他們除了出於裝飾上的目的,一般不穿衣服。他們的住房在乾燥地區是由簡單、露天的防風林構成,在溼潮地帶則由低矮的圓頂棚屋組成,這些棚屋都是用任何可到手的材料匆匆拼湊而成的。他們的主要武器為長矛、擲矛杆和飛標,都是木製的。他們不知道陶器,所用的器皿只是少數編織而成的袋子和籃子,偶爾還有用樹皮和木頭製作的碗。作為食物採集者和狩獵者,他們具有高超的技能且足智多謀。他們以範圍廣泛的植物和動物為食物,對動植物的種類、習性和特徵有詳細的瞭解。他們竭盡全力地維持他們所賴以為生的動植物的繁殖率。但是,因為不是食物生產者,他們用以保證充足的食物供給的方法不是栽培,而是舉行宗教儀式。典型的儀式是,將血液和他們渴望獵物或植物會增多的地方的泥土混合在一起。
澳大利亞的政治組織幾乎與技術同樣落後。象大多數處於食物採集階段的民族一樣,土著居民通常以群體和家族集團的形式生活、居住在一起,並轉徙於一定的地區。他們沒有真正的部落,只有以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為標誌的區域劃分。因而,他們沒有酋長、朝廷或其他正式的政府機構。不過,這些土著居民具有非常複雜的社會組織和禮儀生活。獲得獵物的獵人,或採集一天歸來的婦女,必須按照嚴格的規定和所有親屬一起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在昆士蘭北部的土著中間,若有哪位男子打噴嚏,凡聽見者都得用手拍打自己身體,拍打的部位隨他們與打噴嚏者的確切關係的不同而不同。
澳大利亞社會的這些非物質方面如此複雜,以致對專門研究原始風俗的學者們來說成為一件樂事。但是,這些方面的過早發展在18世紀後期歐洲人到來時,幫不了土著居民什麼忙。如果擁有繁榮的文明和廣泛的農業社會的美洲印第安人無法抵抗白人,那麼,處於舊石器時代的澳大利亞人顯然更沒希望了。他們人數極少。在歐洲人到來時,總共才30萬左右。他們缺乏進行有效的抵抗所必需的武器和組織,而且,他們與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不同,對獲取、使用白人的〃火棍〃不大感興趣。因此,不幸的土著居民大批地被英國移民殘忍地殺死,這些移民中,有許多人是用船從擁擠不堪的監獄裝運來的不法囚徒。疾病、酒精中毒、徹底的屠殺和大批土地的沒收相結合,使土著人口減少到今天的45,000人左右,外加約80,000混血人。1853年,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一位移民在以下這番頗有代表性的話中,暗示了澳大利亞人所受到的待遇:〃澳大利亞土著種族同莫希坎人以及其他許多已知的部落一樣,由於天意,似乎註定要在文明的進步面前從其本土消失。〃
因巴斯海峽而與澳大利亞相隔絕的約2500名塔斯馬尼亞人的命運更是悲慘。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所缺乏的東西,塔斯馬尼亞人也缺乏,而且更為缺乏。他們沒有擲矛杆、飛標、網和其他一切捕魚的工具。英國把他們最冷酷的罪犯送上塔斯馬尼亞島,這些人於1803年登陸後,便開始追豬土著,彷彿土著都是野獸一般。在短短數十年間,大部分塔斯馬尼亞人被消滅。最後一名男於死於1869年,最後一名女子死於1876年。這位女子名叫特魯加尼尼,生於1803年,即白人入侵的頭一年,因此,她的一生跨越了其民族遭滅絕的整個時期。她臨終曾懇求不要解剖她的屍體,但是,儘管她的請求很可憐,她的骷髏還是被陳列在霍巴特博物館——這是一個因為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