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兒的年紀也太小了,也不知遭遇了何種變故,才落到這步田地,實在令他於心不忍。但他也知道那是別人的家事,自己一個外人也不能多說什麼,只希望眉兒以後能在自己的幫助下,有機會過得好一些,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眉兒姑娘,你今年多大了,家裡可是遭了什麼大災?”原本正在喂沈熠吃水果的芸兒在眉兒剛進門時就注意到了她,待她與沈熠打完招呼後,便走上前來,盯著她,好奇地問道。
眉兒怔怔地看著繞著她轉圈的芸兒,不知她方才的話是什麼意思,求助似的看向向三娘。
“女兒,這位是東家身邊的姑娘,她問什麼,你就答什麼,不必害怕!”向三娘安慰道。
“是,媽媽!”眉兒低聲道,“回這位姐姐的話,小女子今年十五歲了,家裡也沒遭災。”
“原來是這樣。”芸兒有些感慨,落寞地回到沈熠身邊。像眉兒這種年齡卻流落青樓的女子,如果不是因為外部原因,定是因為內部發生了變故,也難怪她剛才答話時情緒低落呢。
“眉兒姑娘,你的琴藝如何?”沈熠道。按照青樓的硬性要求,每一個青樓女子都要有一技傍身,眉兒既然抱著琴過來,想來這便是她擅長的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比得上沁兒。
“回東家,小女子的琴藝勉強尚可,但比不上沁兒姐姐!”眉兒低頭道,不敢有所隱瞞。
“那也是很不錯的了。”沈熠點點頭道,“不知是否方便為我等演奏一曲,也好讓沁兒姑娘指點一下你。”他知道沁兒的琴藝水平,眉兒既然敢與沁兒比較,必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眉兒有些猶豫,看了一眼向三娘,見她點了點頭,很是緊張地道:“那小女子就獻醜了,還請東家包涵,也請沁兒姐姐不吝賜教!”
“眉兒姑娘請!”沈熠端起茶杯來細酌了一口,微笑著對眉兒道,意圖緩解她的緊張感。
眉兒很是感激地接過小英遞來的坐墊,跪坐於上,將琴放在面前的案上,長呼了一口氣。片刻後,但見她右手舉指起勢,名為“春鶯出谷勢”;左手寄指起勢,名為“秋鶚凌風勢”。這兩個手勢不僅是彈琴者正式演奏前的預備,而且還會給觀眾以提醒,用肢體語言告訴觀眾演奏即將開始,請大家靜心凝神欣賞。
“春鶯出谷勢”是彈琴者右手的第一個指法手勢,每曲開始前都要用到,有時也會用在曲中。此勢要求彈琴者腕微曲,掌略俯,中、名二指平直微俯,中節靠攏。名指末節微高於中指,低於禁指。禁指例直而翹。食指稍屈中、末二節,指尖下垂。大指側伏於食指下,中、末二節微彎。五指伸屈高低,勢宜互相照顧,要有低昂綽約、翩翩欲舉之勢。正如其勢詞所云:“相彼春鶯,出谷遷林。爰振其羽,將嚶其鳴。譬右指之初舉,待揮弦而發聲。”
“秋鶚凌風勢”是彈琴者左手的第一個指法手勢,最先用於以散音開始的琴曲,有時也會用在曲中。此勢要求彈琴者腕、掌皆略俯,中指屈其中節,以指尖輕抵一弦外九、十徽間琴面,後掌放虛,復罩弦上。食指中、末二節微彎,大指屈其中、末二節,虎口稍開,側候於食指旁。名指平直,略低於食指,二者皆高於中指,禁指例直而翹。此勢很像戲曲手勢中的“蘭花掌”,只是大指的位置稍有不同。正如其勢詞所云:“秋霄爽朗,一鶚高翔。凌風俯瞰,氣象昂藏。喻左手之寄指,狀其勢之飛揚。”
眼見眉兒做好了準備工作,沈熠等人都凝神觀之,生怕錯過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琴藝表演。
眉兒彈奏的是聖朝著名的一首古琴小曲,名為《楚歌》。此曲本是五國初立之前,聖朝太祖皇帝趙景於靈夢關大敗楚國開國之君楚紹春後,楚紹春走投無路而慷慨悲吟的一首短歌。趙景立國之後,命太常寺將此短歌改編為琴曲,並讓各府縣琴師大力宣揚,一來是為了紀念楚紹春這位與他爭奪天下的末路英雄,二來是為了警醒聖朝的後世之君和舉國臣民。
《楚歌》雖是小曲,但內容豐富,情感動人。該曲曲調慷慨悲涼、激昂磅礴、幽怨纏綿。曲中大量運用了“上”“下”“進復”“退復”等左手指法,這些指法要求按音時要把握好音準,而且得按出音來,不可手一動,弦上就沒音了,即左手指法中“指下過弦,慎勿鬆起”的要領。同時,演奏此曲時要求當綽則綽,當注則注,不要亂了套路,即要做到“夫弦有性,欲順而忌逆,欲實而忌虛。若綽者注之,上者下之,則不順;按未重,動未堅,則不實。”
隨著眉兒的演奏,沈熠似乎也被帶入了那個戰火頻仍的年代,看到了兩個英雄相惜的人死別的畫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