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用肢體語言告訴觀眾演奏即將開始,請大家靜心凝神欣賞。
“春鶯出谷勢”是彈琴者右手的第一個指法手勢,每曲開始前都要用到,有時也會用在曲中。此勢要求彈琴者腕微曲,掌略俯,中、名二指平直微俯,中節靠攏。名指末節微高於中指,低於禁指。禁指例直而翹。食指稍屈中、末二節,指尖下垂。大指側伏於食指下,中、末二節微彎。五指伸屈高低,勢宜互相照顧,要有低昂綽約、翩翩欲舉之勢。正如其勢詞所云:“相彼春鶯,出谷遷林。爰振其羽,將嚶其鳴。譬右指之初舉,待揮弦而發聲。”
“秋鶚凌風勢”是彈琴者左手的第一個指法手勢,最先用於以散音開始的琴曲,有時也會用在曲中。此勢要求彈琴者腕、掌皆略俯,中指屈其中節,以指尖輕抵一弦外九、十徽間琴面,後掌放虛,復罩弦上。食指中、末二節微彎,大指屈其中、末二節,虎口稍開,側候於食指旁。名指平直,略低於食指,二者皆高於中指,禁指例直而翹。此勢很像戲曲手勢中的“蘭花掌”,只是大指的位置稍有不同。正如其勢詞所云:“秋霄爽朗,一鶚高翔。凌風俯瞰,氣象昂藏。喻左手之寄指,狀其勢之飛揚。”
眼見眉兒做好了準備工作,沈熠等人都凝神觀之,生怕錯過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琴藝表演。
眉兒彈奏的是聖朝著名的一首古琴小曲,名為《楚歌》。此曲本是五國初立之前,聖朝太祖皇帝趙景於靈夢關大敗楚國開國之君楚紹春後,楚紹春走投無路而慷慨悲吟的一首短歌。趙景立國之後,命太常寺將此短歌改編為琴曲,並讓各府縣琴師大力宣揚,一來是為了紀念楚紹春這位與他爭奪天下的末路英雄,二來是為了警醒聖朝的後世之君和舉國臣民。
《楚歌》雖是小曲,但內容豐富,情感動人。該曲曲調慷慨悲涼、激昂磅礴、幽怨纏綿。曲中大量運用了“上”“下”“進復”“退復”等左手指法,這些指法要求按音時要把握好音準,而且得按出音來,不可手一動,弦上就沒音了,即左手指法中“指下過弦,慎勿鬆起”的要領。同時,演奏此曲時要求當綽則綽,當注則注,不要亂了套路,即要做到“夫弦有性,欲順而忌逆,欲實而忌虛。若綽者注之,上者下之,則不順;按未重,動未堅,則不實。”
隨著眉兒的演奏,沈熠似乎也被帶入了那個戰火頻仍的年代,看到了兩個英雄相惜的人死別的畫面,不禁想起了前世時他投身行伍、為國效力的場景,胸中一股豪氣油然而生。
一曲奏罷,他霍然起身,情緒激烈地道:“好一曲《楚歌》,好一個眉兒姑娘!”剛才在欣賞的過程中,沁兒已經跟他介紹了該曲的創作背景和想要表達的情感,加上這個熟悉的名字,讓他恍惚間想起了前世的一首同名古琴名曲《楚歌》。此曲中有兩個突出的主題曲調:一是表達項王與虞姬的“憶別”“泣別”,二是抒發項王英雄末路的感慨,這一點與楚紹春倒是挺像的。這兩個曲調在曲子的演奏過程中不斷發展變化,最終把全曲推向悲劇的高潮。
“多謝東家的肯定!”眉兒有些羞澀地道。她雖然對這曲子有信心,但沈熠的表現也太出乎她的意料了,更像是有感而發。可他既是鎮國侯的嫡子,名下又有那麼多產業,何以會心生悲涼和幽怨呢?難道沈熠也曾遭受過與她一樣的慘事嗎?她有些想不明白,卻不敢多問。
“眉兒妹妹這首曲子果然妙極,無論是指法還是感情,都稱得上完美。”沁兒也評價道,“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妹妹的情緒控制得不好。你方才彈奏時,眼神中帶著怨恨,這有悖於此曲所要表達的主旨。或許是與你的經歷有關吧。但你若真的想在琴藝上更進一步,這一點需要克服。當然,這只是我一點淺薄的看法,妹妹聽聽就好,若是不對,也不必放在心上!”
“沁兒姐姐說的是,妹妹受教了!”眉兒低眉頷首,溫順地道。看得出來,她對沁兒的評價很是認可。不過也是,正如俗話所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也只有沁兒這種在琴之一道有大成的人,才能看出眉兒在琴藝上存在的一些端倪。其他人頂多是湊熱鬧罷了。
“眉兒姑娘,想必你應該知道我叫你來的原因吧。”沈熠坐了回去,正色道,“你既是被向三娘當作下任花魁參賽人培養的,沁兒姑娘又認可了你在琴藝上的成就,那我就直說了。明年的花魁大賽,我希望你能奪得一個好名次。當然,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你儘可隨便提,只要我能做得到,我一定幫你解決。而為了證明我的誠意,我會幫你寫兩首詞,再給你留一首與《楚歌》的情感表達相近的古琴名曲。至於你能領悟多少,就看你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