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沈熠的聲音很低,但坐在他旁邊的趙雲溪還是真真切切地聽到了這首詩。聰慧的她只聽了一遍便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於是放下手裡的手帕,對賀新道:“賀府尹,本宮想問一句,我朝的大小館驛中提供的都是這種絲帕嗎?”
賀新不明白趙雲溪為何這樣問,但還是如實答道:“回公主殿下,只有由朝廷直接管轄的館驛才會統一提供這種絲帕,其他的館驛則根據承辦人的實際財力提供相應的陳設佈置,並沒有統一規定。”
沈熠聽得一頭霧水,趙雲溪也似懂非懂,兩人齊齊看向賀新,示意他說得詳細些。畢竟只有有司才會對這種事情瞭解得一清二楚,而他們倆顯然不是這種人。但由於剛才的絲帕的事,使得他們倆對這些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而才會讓賀新給他們詳細地介紹一下。
賀新道了一聲“是”,隨後如數家珍地講了起來。正如聖朝現行的許多政治制度一樣,聖朝連線到的館驛制度也是承自前朝的,並在此基礎上稍微做出了改變。
前朝不僅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而且統一了文字與度量衡。但由於國土面積太過廣大,為了保證政令和軍報能及時地上傳下達,前朝太祖皇帝便建立了館驛制度,並以國都為中心大修驛道,“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這不僅提升了整個國家的交通和通訊速度,而且進一步完善了館驛制度。
顧名思義,館驛是傳送訊息、文書,押送重要物品的驛傳人員或某些官員夜間休息、更換馬匹的地方。由於這些驛傳人員是去往較遠的地方傳達政令或軍報的,他們晚上所居住的館驛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朝廷歷來非常重視館驛制度的完善。這既是為了保證政令或軍報的保密性,也是為了保障所押運物品的安全性。
聖朝初立之時,五國攻伐不休,戰爭頻發,太祖皇帝為了穩固從前朝手中繼承來的大面積國土,並鞏固自己的統治,於是在前朝館驛制度的基礎上又做出了一些補充和完善,如增加驛站的數量,將館驛系統中的人員納入官吏體系並進行考核,以此來保證館驛制度的有效實施,鞏固聖朝的統治根基。
按照太祖皇帝的要求,館驛依據其所在的位置和往來的人的數量及其是否處在關鍵的驛道上等可分為眾多的等級。聖朝規定每隔三十里設定一所館驛,且優先設定在府、縣的城池之中。這樣既可以方便官員的往來和書信、命令、公文的傳遞,也可以保證官員的安全和資訊的保密性。至於那些設定在較為偏僻的地方的館驛,由於周圍的土地可以隨意佔用,因而佔地面試十分寬廣,外部裝飾也非常奢華,正所謂“門街周道,牆蔭竹桑,境勝於外也。遠購名材,旁延世工。既塗宣皙,領甓剛滑,求精於內也。”
此外,聖朝的館驛制度最大的特點便是規模宏大、設施齊全。即便是建在府、縣城池之中的設定的館驛也會有驛樓、驛廄、驛廳、驛庫等基礎設施,更遑論建在較為偏僻的城外的館驛了。通常情況下,這些館驛光驛廳一般有好幾個,用來儲存魚肉酒食驛庫也有很多。
太宗皇帝在位時,聖朝在全國範圍內一共建有館驛一千四百二十所,並規定各所館驛中的物品的數量都必須按照等級分配。按照館驛修建的位置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劃分,可分為陸驛、水驛和水陸兼具的館驛三種。其中,陸驛共一千所,可分為七個等級,三等及以上的由朝廷直轄,三等以下的由地方官府管理。最高等級的陸驛有七十五匹可用的馬,最低等級的陸驛則只有七匹可用的馬。水驛共兩百六十所,可分為三個等級,一等的由朝廷直轄,一等以下的由地方官府管理。水驛的交通工具以船為主,最高等級的水驛有四艘可用的船隻,最低等級的水驛則只有兩艘可用的船隻。水陸兼具的館驛共八十所,可分為四個等級,二等及以上的由朝廷直轄,二等以下的由地方官府管理。這種館驛往往客流量大,運輸的要求高,因而其所需要的馬匹和船隻的數量遠遠超過單獨的陸驛和水驛中的數量。
高宗皇帝在位時,隨著國力的再次提升,又增加、改換了一些館驛,並設定了以京都為中心的館驛樞紐。這種設定方式既能向其他四邦展示聖朝的繁榮盛況,也能保證地方財政的穩定,加強了聖朝的統治。
除此之外,高宗皇帝還規定,由朝廷直轄的館驛由尚書省下轄的兵部管理,其所有經費開支均由戶部負擔,畢竟館驛建立的初衷雖然是為了政令和軍報能夠及時的傳達,但是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為了軍事戰爭準備,方便戰況的彙報和軍事密信的傳遞,以此來保障戰爭的勝利。由地方官府管理的館驛,其所有經費開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由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