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賣身契的人,他深知能夠脫籍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也知道這種恩典是很難求到的。如今趙雲溪既然當著眾人的面主動提了出來,就說明自己真的可以脫離奴籍,成為一個真正的良人了。而一旦成了良人,他的子孫後代就不用再步他的後塵了。以後無論是做官還是經商,都比他這個低賤的奴才好。
“沈管家,快起來吧。夫君早就說過了,我們家裡不興這套,坐下吃飯!”趙雲溪笑道。
“是,夫人!”沈德良站起身來,卻突然想起自己剛才一激動將碗筷摔倒了地上,有些羞赧地道,“少爺、夫人,奴才剛才實在是太激動了,一時不察這才……奴才馬上收拾乾淨!”
“行了,趕緊去洗洗手,過來吃飯吧。碗筷摔就摔了,反正裡面也沒有飯,”沈熠勸道。
沈德良紅著臉道了一聲“是”,跑出膳廳外,打了一盆冷水,索性洗了一把臉,讓自己這顆明顯躁動的心冷靜了下來。又跑到廚房去重新拿了一副碗筷,這才回到膳廳繼續吃飯。
吃過晚飯,沈熠送走了幾位師兄、師姐,又叫來了沈德良和季嬸,囑咐他們去準備一些中秋節要用的東西。明天可就是開文十年八月十一日了,再過四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在這個本該一家團聚的節日裡,沈熠卻無法與沈泓和柳含煙、沈煜、沈煖他們團聚,實在是深表遺憾。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他可比前世是幸福多了,雖然無法與爹孃、兄長和妹妹團聚,卻可以和自己的結髮妻子相守,這未嘗不是另一種幸福。
想到這裡,沈熠不經意地看向趙雲溪,卻發現趙雲溪正好也在看著他。夫婦倆心有靈犀一般地相視一笑,彼此的內心都充滿了溫情和甜蜜。而這一刻的對視,便是他們一生的縮影。
中秋節是聖朝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主要習俗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中秋賞月的風俗在聖朝極其興盛,許多文人墨客的詩詞中都有詠月的句子,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此外,一些文章大儒還將中秋節與一些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結合在一起,使得中秋節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該節日源自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由秋夕祭月的習俗演變而來。在古代農耕社會,古人認為月亮的執行規律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後來,祭月作為民間節日的重要習俗之一,逐漸演化為賞月、頌月等活動。古人常以月之圓象徵人之團圓,以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
聖朝對於賞月活動的要求有很多,在中秋節這晚,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且“其祭果餅必圓”。《京都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都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安排好這些事後,沈熠便牽著趙雲溪的手回了臥房。趁著現在還有時間,他只想好好地陪一陪趙雲溪,再培養一下兩人的感情。以免過些天離開同安縣後,他又會依依不捨。
按照沈熠的計劃,中秋節過後,他就要帶著玄碩、蒲冶以及其他相關的人去沂山村小住一點時間了。一來是想檢查一下沂山村的建設進度,二來是為了將他想要的東西儘快做出來。玄碩研究的高爐一旦問世,再加上沈德良發現的煤礦,他就可以大鍊鋼鐵,做出想要的鋼筋來,甚至改良兵器;蒲冶研究的玻璃瓶如果達標了,他也可以進行醫用酒精、香水和花露水的提煉了,這些事都要儘快提上日程才行。以前在京都,人多眼雜,他不方便搞這些;現在好了,他帶著人往沂山村一躲,外面又有招募的退伍將士在防衛,簡直不要太安全。
趙雲溪也感覺到沈熠有心事,默默地靠在他的胸口,柔聲道:“夫君,你有什麼心事嗎?”
“其實也算不得什麼心事。”沈熠搖了搖頭,寵溺地笑道,“我過幾天可能要離開家裡一段時間,到沂山村那邊處理些事情,短時間內回不來,因而想趁著現在這個時間多陪陪你。不過你放心,我一定會趕在‘反馬’那天前回來的,然後陪你回京。”
“原來如此!”趙雲溪道,“夫君,你放心地去那邊處理事情就好,我會照看好家裡的。”
“小九,我沈熠這輩子能娶你為妻,不知是苦修了幾世才得來的福分。”沈熠感動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