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眼眸亮了。
剛剛還正大發雷霆,為眼前困局的無解而惱怒,後腳兩位謀臣都爭相獻計,這不就是瞌睡的時候有人遞枕頭嘛。
“子敬,子布,爾等有可破局良策?”
孫策精神大振,陡然間坐直了身子。
魯肅深吸一口氣,拱手道:
“我軍經鄂山柴桑兩役大敗,已是損兵折將,江軍無兵可調。”
“劉備卻手握雄兵五萬,還有太史慈為之呼應,以其現下實力之強,我們正面交鋒也好,據守不戰也罷,皆不是其對手。”
“肅以為,唯有向劉備請和,方能避免劉備繼續伐我江東,主公才能保住這江東基業!”
請和!
這二字一出口,府堂內立時炸開了鍋,眾將無不為之譁然。
孫策也勃然變色,臉色的驚喜與期望,霎時間變成了驚怒與愕然。
原本以為,魯肅會有什麼奇謀妙計,原來是想讓他去向劉備求和!
“啪!”
孫策一拍案几,怒道:
“魯子敬,你這是什麼餿主意,你竟然想讓吾向那大耳賊求和,讓吾受他羞辱?”
其餘眾將,亦是紛紛大表不滿。
堂堂孫堅之子,江東小霸王,威風八面,何等的驕傲氣盛。
如今魯肅卻叫他低下驕傲的頭顱,以手下敗將的身份,厚著臉皮去向劉備求降?
這還不如直接殺了他來的痛快!
“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
“當年勾踐若非臥薪嚐膽,焉能有後來的復國再起,成就霸業。”
“主公乃當世雄主,如今若能忍辱負重,保住江東這份基為,將來未嘗不能如勾踐那般重整旗鼓,聲威復起。”
“懇請以主公以江東為重,以孫氏的基業為重,萬不可為虛名所累呀。”
魯肅搬出了勾踐的例子,語重心長的對孫策一番勸解。
孫策卻半個字沒聽去,反倒是越聽越窩火,不由怒色滿面。
“夠了,夠了!”
“我孫策乃霸王,我才不屑做什麼勾踐!”
“大耳賊幾次三番羞辱於吾,連殺我孫家兩員老將,我孫策若是向他低頭求和,我孫策的顏面何在?”
“全軍將士們,他們誰還肯服我?”
“向劉備求乞和絕對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
孫策連連拍手,斬釘截鐵的將魯肅的獻計否定。
魯肅被懟了回去,只得搖頭一聲暗歎,不敢再多言。
“子敬此計,實乃昏招也!”
孫策目光雙轉向張昭,眼中重新浮現期許:
“子敬之計不可取,子布,你可有何良策?”
此時的孫策,將希望又寄託在了張昭身上。
所有人的注意力,也皆都集中在了這位德高望重,被孫策奉為文臣之首的名士重臣身上。
張昭乾咳幾聲,拱手正色道:
“劉備不過一織蓆販履之徒,又沾著我江東無數血債,主公自然不能向他求和。”
“昭的計策是,主公何不重降於袁術,引袁軍南下來對付劉備呢?”
府堂內,又是一片譁然。
不過這一次的譁然,顯然比先前要弱了許多。
畢竟孫策宣佈與袁術決裂,前後也不到一年的時間而已。
在此之前,孫策名義乃是袁術的臣子,他們這幫跟隨孫策的武將,同樣也算得上是袁術部將。
他們跟隨著孫策歸降袁術,名義上也可以叫重歸故主,比向劉備乞降要有面子的多了。
眾將的牴觸心理,自然也就沒那麼大。
哪怕是孫策,雖然對張昭此計,臉上流露出了失望之色,但反應卻顯然沒有適才對魯肅那般強烈。
“子布啊,伱的所謂妙計,就是讓吾向袁術低頭認錯,重新向他伏首稱臣嗎?”
孫策失望的目光,看向了張昭。
只是,他話中卻用了“低頭認錯”四個字,有種小孩子做錯了事,向大人服軟認慫的意味在內。
張昭自然聽得出這其中意味。
“袁術素來待主公若子,對孫氏一族也是極厚,其治下各郡中,孫氏為太守者不少數。”
“而主公先前與袁術決裂,一者是袁術僭越稱帝,確實是有失大義,二來也是曹操藉著朝廷名義,從中挑唆主公反袁。”
“現下曹操拿下徐州後,轉頭卻去兵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