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以此片告訴大家,為什麼會有《種地吧》這個節目,感謝您抽出寶貴的時間觀看。
——民以食為天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關於糧食的文化沉澱,從小就伴隨我們成長,但關於糧食,我們知道多少?
你可能知道,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6.87億噸,中國人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產出約佔世界四分之一的糧食,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但你可能不知道,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過去兩年,玉米、大豆、小麥對外依存度為6.95%、86.28%和6.44%。
你可能不知道,在過去的一年裡,全球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威脅糧食生產,新冠病毒發展演變上的不確定性,使糧食國際貿易生產鏈、市場供應鏈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外部壓力加大。
每一粒米,每一顆糧都來之不易,我們希望每一位觀眾,每一個年輕人,都能充分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瞭解手中飯從何而來,才能更珍惜我們當下的幸福生活。
——少年強
十位少年進村了,手裡拖著行李箱和大包小包,剛下完雨,路很溼。
鷺卓:“走。”
所以,我們重新拾起種地這個話題,讓年輕人以認真的姿態踏入農田,去了解民以食為天的真正含義。
他們必須參與勞作全部過程,從一顆種子開始種植,直至見證發芽、生長、抽穗、灌漿,直至收穫。
我們選擇了這些十八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他們剛踏入社會,總有不知名的迷茫和未知,我們在和他們聊天的過程中,也經常感受到躺平、內卷之類的詞彙,對於未來,他們有憧憬,但也無知。
蔣敦豪:“在生活中其實我是一個比較無趣的人,就平時特別喜歡宅在家裡面,然後也不出去社交。”
陳少熙:“一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趙一博:“我好像從上學畢了業之後,我就從來沒有認真地完成過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決定認真地幹一件事,讓年輕人種地,希望用這一百九十天的耕種,來告訴他們,認真幹一件事情,就一定會有回報。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會收穫豐收,也許會收穫友誼,也許會收穫對人生重新的認識。
寒冷的天氣,泥濘的土地,十位少年熱血搬運化肥,大聲吆喝,相互鼓勵。在冰冷的黃泥水裡通溝......結束後,手拉手,肩並肩歡呼慶賀。
他們有可能成功,有可能會失敗。
——厲兵粟馬
2022年9月2日北京
為了找到願意認真幹種地這個事情的年輕人,我們先後面試了兩百多人,從兩百多人中,我們選擇了三十多人進行試拍,讓他們在北京、杭州、(杭州)千島湖三地,住在當地農戶家裡,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進行完全真實的秋收。
最後,我們選擇了十位年輕人。
一頭捲毛的王一珩在農戶家收割水稻,稚嫩的臉龐,全是汗水。
王一珩:“就是自己的人生經歷還不是那麼豐富,然後我想透過這個種地,可以讓我自己更加地靜下心來。”
陳少熙帶著手套,手拿鉗子彎腰撿著地上的農作物,大刀砍著玉米杆,剝玉米。
陳少熙:“其實對土地一直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特殊感情,能讓我真正地再一次下地,去感受這一片土地,然後真正地體驗到收穫的感覺,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非常的求之不易的一件事情。”
卓沅一身黑色衣服,艱難挑起一擔東西,用鐮刀割草。
卓沅:“感覺農民挺偉大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真的能體會到那種不能浪費糧食的感覺。”
完成後,卓沅:“好了。”
何浩楠穿著無袖背心,也是一身黑,在菜地裡、葡萄園忙碌。
何浩楠:“幹了,那我就把它幹好。豐收,也肯定是一個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他學習剪葡萄枝。
何浩楠:“這樣嗎?”
葡萄園老闆:“就這樣,差不多。”
何浩楠:“從今以後我就是有種地學問的人。”
李耕耘灰色褲子黑色上衣,頭頂橙色帽子,用力揮著鋤頭,從乾硬的地裡把番薯挖出來。
李耕耘:“畢業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是相當不自信的。在田裡,就很清楚自己每天要幹什麼,然後會非常的踏實,不用去想太多,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