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章 柯立芝效應:雄性面對新伴侶時會顯示出更高行為活躍度

《柯立芝效應:雄性動物在面對新的伴侶時會顯示出更高的行為活躍度》

寫不出來。

孔子寫得出來。。

孟子寫得出來。。。

墨子寫得出來。。。。

韓非子寫得出來。。。。。

可是

老子寫不出來。。。。。。

寫了一堆廢話,加上標點符號,才58個字。太難啦!!!(為了邪惡的、不要臉的、鴨梨山大的1000個字,特意多敲了兩個歎號,以前灑家不這樣的,我髒了。)

昨天看到一段話,如果你想厭惡一件事情, 那就反覆的去做。寫作本身是愛好,如果不堅持,沒啥效果,得思考一下如何在堅持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愛意”。

這也讓我想起來之前讀過的一段關於柯立芝效應的文章。

柯立芝效應(olid effect),也被稱為庫裡奇效應,是指在哺乳動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即雄性動物在與同一雌性動物交配後,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性不應期,但如果引入新的雌性動物,雄性動物的性不應期會顯著縮短,甚至立即恢復性行為的興趣。這一現象最早由動物學家弗蘭克·a·比奇在1942年透過對老鼠的實驗觀察到。柯立芝效應的名稱來源於一個關於美國前總統卡爾文·柯立芝的笑話,該笑話中描述了柯立芝夫婦參觀農場時的一段對話,從而與這一現象聯絡起來。惡美瑞克第三十任話事人卡爾文·柯立芝與妻子參觀農場,卡爾文·柯立芝的妻子詢問農場主,如何用這麼少的公雞生產出這麼多能孵育的雞蛋。農場主自豪地解釋說,他的公雞每天要執行職責幾十次。卡爾文太太要求農場主將這一情況轉告給總統先生。當柯立芝聽到這一訊息後,他詢問農場主是否每次都是為同一只母雞服務。農場主回答說不是,有許多隻不同的母雞。於是,柯立芝總統回答道:“請轉告柯立芝太太。”

柯立芝效應的生物學意義在於促進物種的繁衍和基因的多樣性。在進化的過程中,這種機制可以確保物種能夠透過與新的配偶交配來傳遞基因,從而增加後代的生存機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柯立芝效應在人類中也存在,並且與多巴胺閾值有關。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與大腦的獎賞機制密切相關。新鮮感是觸發多巴胺分泌的主要原因之一,當人們接觸到新的異性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從而產生興奮和愉悅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重複的性行為,多巴胺的分泌會減少,導致人們對同一伴侶的興趣降低。儘管柯立芝效應在生物學和心理學上有一定的解釋,但它並不是人類出軌行為的合理化理由。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出道德和責任感,應當學會控制本能衝動,維護健康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透過增加新鮮感和多樣性,例如改變環境或嘗試新的活動,夫妻或伴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柯立芝效應帶來的影響,從而維持和增進關係的親密度和滿意度。

以上文章,居然995個字了。本來打算,給昨天晚上睡洗浴大堂的亮仔打電話,採訪採訪他來搞點素材的。暫時用不上了,飯也不吃了,回去睡覺,減肥。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see everyone toorow!

創作日誌:遭遇了58個字的創造期,忍了忍。過來了。明天繼續,我依然熱愛創作。愛你們!(堅持的第00028天,間斷3天;2024年4月10日 星期三 於中國內陸某四線半大城市)

:()文豪覺醒之路:有田筆記創作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