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章 名震洛陽

眾人聽後,臉上紛紛流露出震驚之色。

他們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這位年僅十五歲的少年,對於“君子之道”竟然能夠擁有如此深刻且獨到的見解。

而且,他還能從浩瀚的書卷之中精準地找尋到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實在是令人刮目相看。

反觀衛仲道的回答,雖說符合大多數人心中對於這個問題的認知。

那也不過是遵循著孔老夫子流傳下來的既定結果,只能說那個答案中規中矩、十分中肯。

將這兩個答案放在一起比較,瞬間便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議。

一部分人堅定地支援衛仲道,認為孔老夫子當年的回答才是正統,是經過歲月沉澱和無數先賢驗證的真理;

而另一部分人則對劉璋的觀點表示支援,他們覺得劉璋那獨到的見解新穎獨特,別具一格。

並且,劉璋所引用的這些話語也都曾出自孔老夫子之口。

他能夠巧妙地將其進行組合、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觀點,的確是難能可貴。

兩方的支持者各執一詞,爭執不休。

陳蕃看著眼前爭吵得面紅耳赤的眾人,只覺得腦袋嗡嗡作響,一陣頭疼。

而這場激烈的辯論最終也以平局告終。

實在是兩邊的言論都有理有據,各有眾多的支持者,一時之間很難做出更加準確、清晰的判斷。

緊接著,陳蕃清了清嗓子,說出了第二個問題: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請問兩位以為如何?”

“幡動,風動,應該是風吹動了幡……哎不對,幡帶動了風……”

衛仲道皺著眉頭,眼神中透露出糾結與迷茫。

而周圍的眾多儒生聽到這個問題之後,也瞬間開始交頭接耳地討論起來。

到底是風吹動了幡,還是幡吹動了風,大家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但討論來討論去,大家的觀點也終究僅限於這兩者之間,始終沒有跳出這個固定的思維框架。

這時,一直沉默思考的劉璋緩緩開口道:

“我認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眾人聽到劉璋的答案,先是一愣,隨後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這個跳出常規思維、獨闢蹊徑的答案,聽起來確實非常有新意,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讓許多人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但還有幾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始終陷入沉思之中,他們的手指輕輕捻著鬍鬚,眼睛微閉,像是在仔細思考這個答案的可行性。

良久之後,他們也只是化作了一聲長嘆。

(這道題是出自《六祖壇經》,是佛家的一道哲學問題,這個答案闡述了慧能大師的唯心主義思想。

乍一聽上去,覺得很有道理,但細細品味,實則不然。

所以在這裡,也只是寫這個答案引起了一部分儒生的認同。

至於那些大儒,本就是儒學大師,對於這個佛學家的答案,肯定也是持有保留態度,甚至是不滿意的。

所以第二場比拼,沒有明確的勝負之分,這本就是一道哲學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另外,關於第二道題,作者本想選擇儒家最為經典的“中庸之道”來作為題目。

但考慮到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中庸之道”又存在著眾多的爭議和不同的解讀。思來想去,便選擇了這道經典的佛家哲學題。)

正當大家開始熱烈討論第三題之時,突然,一個聲音從人群中清晰地傳出:

“近來各處盛傳太平教,教徒眾多,太平教若有異,必將生靈塗炭。

雖此皆為空話,但我想二位做一首關於‘戰爭之下,百姓愁苦’的詩詞,眾位覺得如何?”

眾人紛紛尋聲望去,只見人群中間站著一名身著中年文人打扮的男子。

有部分眼尖的人立刻認出,驚訝道:

“原來是黃門侍郎荀攸荀大人啊。”

蔡邕見狀,也拱手行禮,笑著說道:

“荀侍郎今日怎麼有閒心到我府上做客啊。”

荀攸輕輕摸著鬍鬚,微笑著答道:

“我本也是一名文人,今日聽聞大家在此集會,交流學問,便想著前來向眾位學習一二。

沒曾想卻趕上了如此一場精彩的好戲,也是不虛此行啊。”

“那這第三題也就依荀大人所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