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想法,劉北可不只是隨意想想。
x
他發現,作品要想映照現實,必需要足夠多的人氣。
這裡說人氣,其實並不完全準確……
因為,這並不是說,人家來看過你這部作品,這部作品,就能映照現實了。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作品能夠引起更多讀者共鳴的作品才行。
與其說是人氣值,還不如說是信仰值……
並不是所有讀者,都會因為他的作品,而對他產生信仰值的。
這一點也很好理解,就好像在傳說中,佛陀對信徒,還要按信仰的虔誠程度,來分幾個等級呢……
雖然都是在提供信仰值,但是,這些比較虔誠的信徒,提供的信仰值,明顯會更多一些。
同樣的,能夠理解作品劇情,並與劇情產生共鳴的讀者,對作品映照現實提供的信仰值,明顯也會更多一些。
所以,不要看現在的作品,輕易就能有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千萬人閱讀,但真正能夠產生信仰值的,並不算多。
也就好像在聽一個世界,許多網文作品,破百萬,甚到千萬,但是真正會為作品買單的,只是少數……
這個時候,想要透過作品,攢到更多的信仰值,其實只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就是寫出更多更爽的劇情,讓正在看讀他作品的讀者,更容易與作品產生共鳴……
這一點,他有無數的經典作品,其實,已經做到極致了。
而另一個辦法,自然是讓更多的人,來看他的小說。
但要做到這一點,看起來容易,其實比第一條更難!
華國能夠吸引過來看文的人,就那麼多!
現在,國家開始大力宣傳,能吸引過來的,基本都吸引過來了。
華國的讀者群體,已經接近飽和了。
人口又不是大白菜,可以憑空變出來。
這個時侯,能想的辦法,當然就是讓作品的影響力,不再侷限於華國範圍內。
但要吸引歪果仁來看華國的作品,更不容易!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傳說,在映照現實時,範圍都很難超過本國範圍……
究其原因就是,你們國家再經典的作品,放到其他國家去,人家未必理解啊!
就更不要說,讓別人與你的作品,產生共鳴的感覺了!
比如,華國的《西遊記》,算是經典吧!
在國內,大家對裡邊的劇情,都算得上耳熟能詳了……
從猴哥出世,再到大鬧天宮,再到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直到上西天取經……裡邊許多經典的故事,都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但是流傳到國外,是一個什麼故事呢?
一個姓唐的僧侶,騎著一匹馬,帶著一隻猴子,一隻豬,再加一個姓沙的僧侶隨從……一路上雜耍賣藝流浪……外加冒險的故事……
這是文化背景造成的差異,根本就無法調和。
作品不可能把所有東西,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講出來。
很多東西,都需要讀者去腦補……
很明顯,華國人看《西遊記》,腦補出來的,是美猴王大戰各路妖怪的情景。
但歪國人腦補出來的,卻成了一個雜耍團的猴子,在路上,踩死了幾隻蜘蛛,抓住了幾隻兔子,調戲正太還有妹子這些情節……
簡直就是辣眼睛!
再好看的書,人家看不懂,那也是對牛彈琴。
這個問題,絕對算得上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了。
正常情況下,這個問題就是無解的!
但是,在前世,這個問題,卻被網文給解決掉了……
前世,華國的文化想要輸出到國外,可謂是困難重重……但是,網文卻辦到了。
你能想象一下,幾名歪國人見面後,互稱‘道友’的情景麼?
可如此辣眼睛的畫面,在那個世界,卻是真實發生的。
這其中,最關鍵的兩個因素,就是網文夠‘白’和夠‘爽’。
說到白……劉北現在的筆名,還是來自於前世幾位網文至高的稱號呢……
中原五白……說的不就是他們寫得很白麼?
至於白究竟好不好,在他看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知的事情了。
據傳,詩王白居易,就認為詩要越白越好。
曾經,為了把詩寫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