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風站在演武場上,面對著武當派的七名中年道士,心中雖然對道虛真人的安排有些不滿,但對方並沒有派出道字輩高手出馬,就不算違約。
他的目光掃過七人,發現他們站位錯落有致,顯然並非隨意排列。
法正作為七人之首,單掌打了個輯手,語氣平和地說道:“貧道法正,與師兄弟七人一起,領教辛少俠高招!”
辛風並未多言,只是簡單地回了一句:“道長請!”隨即擺出了華山劍法的起手式“蒼松迎客”,以示對對方的尊重。
武當七道並未站在一排,也不是四面合圍,而是擺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暗含玄機的隊形。辛風見狀,心中一動,暗道對方必有準備,他決定先行試探,以摸清對方的底細。
辛風使出華山劍法中的一招“分花拂柳”,劍勢輕盈,看似隨意揮灑,實則暗藏殺機。這一劍既包含了進攻的意圖,也留有防守的餘地,六分攻,四分守,旨在試探對方的真實實力。
然而,辛風的劍招剛一出手,就如同捅了馬蜂窩一般,武當七道踩著特殊的步法,身形快速運轉起來,形成了一個整體,彷彿七人合為一體,攻防兼備,變化莫測。
辛風心中一驚,暗道:“果然有古怪!”他立即提起混元內力,將內力注入長劍之中,劍勢頓時變得更加凌厲。他一邊與對方交手,一邊細心觀察對方的陣法變化,試圖找到破綻。
武當七道的陣法運轉流暢,七人如同一人,劍招連綿不絕,配合得天衣無縫。辛風的劍法雖然高明,但面對這樣的陣法,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辛風在演武場上與武當七道的比試,對方逐漸展現出了陣法的精妙。
每當辛風出劍,對方似乎總能預料到他的動向,以三劍或四劍的聯合應對,攻守之間轉換自如,始終不給辛風留下可乘之機。
辛風的劍法快速凌厲,對方也隨之加快攻勢,如同狂風暴雨;辛風的劍法慢下來,對方的劍法也變得沉穩,如同高山流水。這種默契的配合,顯示出七人之間長年累月的合練與深厚的內功修為。
辛風在內力上也遇到了對手。當他用混元內力灌注長劍,與對方長劍相交時,對方長劍上也傳來一股溫和而厚重的內力,這內力不僅不弱於辛風,反而在某些時刻,還能夠讓辛風感到手臂發麻,這讓他心中大為震驚。
辛風暗自思忖:“這是什麼陣法?竟然如此厲害!”他意識到,自己面對的不僅僅是七個高手的聯手,而是一個整體的陣法,這個陣法似乎能夠放大他們的力量,使得七人的內力如同一人般強大。
辛風知道,要想破解這個陣法,單靠硬拼是不行的,必須找到陣法的運轉規律和弱點。他開始更加專注於觀察對方的步法和劍招,試圖從他們的配合中尋找破綻。
辛風面對武當七道的精妙陣法,開始不斷變換劍法,試圖找到對方的弱點。
辛風先使用了華山派的蒼松劍法,以穩健的劍勢展開攻勢。隨後,他轉換為朝陽一氣劍,劍法如朝陽初升,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接著,辛風又使出了松風劍法,劍勢如松濤陣陣,連綿不絕。
辛風的劍法繼續變化,他又接連使用了燕雲十六劍、兩儀陰陽劍、雁蕩十三劍等各大門派的劍法,每一路劍法都有其獨到之處,被辛風隨意使出,展現了他博採眾長的武學修為。
辛風在各派劍法中,夾雜了快劍術,以極快的劍速和變化莫測的劍招,讓對方難以捉摸。
而獨孤九劍的破劍式,更是在關鍵時刻屢次挽救了辛風,幫助他維持了平手的局面。
武當七道面對辛風的多變劍法,雖然依舊保持著攻守兼備的陣法,以不變應萬變,始終略佔上風。
演武場周圍的觀眾,包括武當派的弟子和其他武林人士,都被辛風的劍法變化所折服。他們驚歎於辛風的武學天賦和高超劍術,對武當七道的精妙陣法也讚歎不已。
道虛真人心中暗道:“這辛風真是不世出的武學奇才,小小年紀便能融匯貫通百家之長,劍法造詣遠超同輩!”
他此次設下的陷阱,正是武當派的鎮派絕學——真武七截陣。
這一陣法源自武當祖師張三丰的領悟,張三丰在見到真武神像座前的龜蛇二將後,聯想到長江和漢水之會的蛇山、龜山,從而領悟到靈動與凝重的結合,創立了真武七截陣。陣法結合了靈動與凝重,動靜結合、剛柔並濟,是武當派的核心武學之一。在陣法中,七位弟子如同一體,透過默契的配合,發揮出遠超個人實力的戰鬥力。
真武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