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這座古老的城市,它見證了無數朝代的更迭,承載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城內,寬闊的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從絲綢、瓷器到金銀首飾,應有盡有。街道上,行人絡繹不絕,有挑著擔子的小販,有身著華服的商賈,也有身著粗布衣裳的百姓,他們或交易、或交談,構成了一幅熱鬧非凡的生活畫卷。
城中的王城公園、洛陽牡丹園等地,四季花開,尤其是春天的牡丹,更是名動天下。每當花季,洛陽便成為了花的海洋,吸引了無數人前來觀賞。
松風武館,位於洛陽城的一隅,雖不顯眼,卻有著不凡的來歷。武館的門面簡樸,由幾塊陳舊的木板拼接而成,門楣上懸掛著一塊風化的木匾,上面用褪色的墨跡書寫著“松風武館”四個大字,筆跡略顯斑駁,卻透出一股子古樸的氣息。
武館雖小,卻有一片開闊的練武場,地面由堅硬的青石鋪就,被無數武者的腳步打磨得光滑如鏡。場中央擺放著幾個木人樁,已被無數次的拳打腳踢磨礪得表面光滑,見證了無數弟子的辛勤汗水。
武館的一角設有兵器架,上面整齊地擺放著各式兵器,從長劍、短刀到槍棍棒,應有盡有,每一件兵器都被擦拭得乾乾淨淨,閃爍著寒光。
館主青松道長,原名李青松,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庭。自幼體弱多病,卻對武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十四歲那年,一位遊歷江湖的青城派高手路過他的家鄉,被李青松的堅韌不拔和對武學的渴望所打動,決定收他為徒。
李青松隨師傅進入青城派,開始了艱苦的武學修煉。在青城派的歲月裡,他不僅學到了青城派的基本功夫,更得到了傳授松風劍法的機會。松風劍法以其輕靈、迅捷、變化莫測而著稱,李青松憑藉著過人的悟性和勤奮,逐漸領悟了劍法的精髓,成為了青城派中的佼佼者。
數年後,李青松的師傅因年事已高,決定歸隱山林。在師傅的鼓勵下,李青松離開了青城派,遊歷江湖,增長見識。在遊歷的過程中,他不斷地挑戰各地的武林高手,劍法日益精進,聲名漸起。
最終,李青松選擇在洛陽城落腳,開設了松風武館。他以“青松”為號,取其堅韌不拔、四季常青之意,寓意武館的武學精神。
李逸風踏入松風武館,他身著簡樸的布衣,腰間別著一柄普通的長劍。他向青松道長深深一鞠躬,恭敬地說道:“弟子辛風,自幼習武,粗通羅漢拳,久聞松風劍法之名,心生嚮往。今日特來拜師,願以100兩白銀為拜師禮金,望道長收留。”
青松道長打量著眼前的年輕人,見他雖然衣著樸素,但眼神堅定,態度誠懇,沒有過多的矯飾和浮誇。道長心中暗自點頭,武館雖是傳承武學之地,但也需開門納徒,以維持生計。李逸風的年紀尚輕,帶著一股稚氣和對武學的赤誠之心,這讓青松道長少了幾分顧忌。
青松道長微微頷首,示意李逸風起身,溫和地問道:“你既有心學劍,那是好事。但我松風武館有規矩,需從外門弟子基礎做起,你可願意?”
李逸風急忙回答:“弟子願意從最基礎的學起,不怕吃苦,只求道長指點迷津。”
青松道長見李逸風態度堅決,便不再多問,接受了他的拜師禮金,並宣佈收他為外門弟子。他安排李逸風住進了武館的弟子宿舍,並指派了一位資深的師兄負責帶領他熟悉武館的日常事務和基礎劍法的練習。
自此,李逸風化名辛風,在武館落下腳來。
他平日始終堅持分心二用的修煉方法,無論是在練劍、研習輕功,還是日常行走坐臥時,他都在不斷地運轉體內的混元內力,力求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不間斷地提升自己的內功修為。
這種全天候的修煉使得辛風在武館中的其他活動上顯得有些心不在焉。有時,師兄弟們在討論武學心得或是閒話家常時,他會突然陷入沉思,對外界的談話似乎充耳不聞。他也經常因為專注於內力的運轉而反應遲鈍,甚至在與人交流時顯得有些呆萌。
武館中的師兄弟們開始注意到了辛風的這一特點,他們私下裡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小呆”。辛風聞之,也就一笑而已,並不放在心上。
松風劍法,作為青城派的一門絕學,以其輕靈、迅捷和變化莫測而聞名於江湖。這套劍法的精髓在於模仿松樹在風中的搖曳生姿,以及風的無形無相、無所不至的特性。
松風劍法的每一個招式都蘊含著松樹的堅韌與柔韌。劍招的起始和結束都如同松枝在風中輕輕搖曳,看似輕柔,卻暗藏力量。劍尖的每一次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