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軫先生圓臉、厚唇,雙眼不大也不長,鼻樑也不高,從面相即可看出湘人的堅毅與倔強。
尤其在看信之時,他的嘴唇會下意識地抿在一起,更顯嚴肅與堅毅。
他向來是個果敢之人,做什麼都快,但這次對於這些信紙,他卻沒有像以往一樣匆匆瀏覽而過,而是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
一直到晚飯之後,他還沒有閱讀完那些信件。
“誰寄來的信?竟然讓你看得那麼入迷?”徐仲涵推開門走進來,雙手端著一些吃食,嗔怪道,“聽說你在午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飯也不吃,這怎麼行?”
徐仲涵出生於滬城,生長在商人家庭,自小接受西方文化薰陶,培養出了這個年代的女性少有的開放進取之心。
她曾被許配給兩廣總督李慶春的次子李晉一為妻,生有一女一子。
幾年後,李晉一病逝,徐仲涵並沒有悲切守寡,而是毅然脫離家庭,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
1906年,她加入同盟會,成為女會員,積極為革命活動奔走。
1911年,在粵城起義前後,她冒著巨大的風險,與自己的親友一同為革命製造炸彈,運送軍械。
在起義被鎮壓之後,她在巧合中救下了重傷的黃軫先生,並與一個醫師一起護送黃軫先生前往港城治療。
黃軫先生住進醫院後,醫生稱需要儘快為先生動手術,而動手術即需要家屬簽字,於是徐仲涵便以黃軫先生妻子的名義簽了字,從此志同道合的兩人便越走越近。
他們談理想、談革命、談未來……幾乎無所不談。
黃軫先生心中的悲痛也逐漸被徐仲涵撫平。
在這個年代,最浪漫的愛情莫過於此……
聽見徐仲涵的聲音,黃殄先生抽出心神,看向徐仲涵,笑著解釋道:“這是從粵城寄來的信件,僅是半篇講述英吉利革命史的書冊。”
他的聲音非常洪亮,又帶著一些湘地的口音,聽起來頗為豪邁。
“這信件我能看麼?”徐仲涵好奇地看向信紙,“不知是什麼樣的歷史,能看得你茶飯不思。”
“沒有什麼不能看。”黃軫先生大方地把信件遞給徐仲涵,“不僅給你看,等漢民來了,我再給漢民看看。”
“不過,這裡只有半篇,精彩至極,卻沒有下篇,看了之後,令我心中感到不上不下,十分難受。”
徐仲涵一邊接過信件看起來,一邊好笑道:“怪不得你臉上一副鬱悶的神情。”
黃軫先生拿出一支筆,鋪開信紙,想要回上一封信,一時又不知道從哪裡寫起,便放下筆,長嘆道:“這世間英豪何其之多……竟有人眼光犀利至此,能把一段歷史的發展如同宰牛殺豬,分割皮肉骨一樣,分割成不同人群的利益鬥爭。”
“看了這信,我以其方法去看待我中國之歷史的發展,看待我等革命事業的,竟有非同尋常之收穫。”
“能寫出此書者,定然是一位學貫中西,眼光非同尋常的學者,至少在歷史這一門學問上,我從未見到有如此造詣的人物……”
說到這兒,他向後靠在椅背上,又搖頭道:“但是細思起來,我又脊背生寒。”
“倘若按照這信中的觀點,一切都是利益衝突使然,那麼我等的家國情懷又該置於何處?”
“這位先生的看法,甚是冷漠,看歷史就如同遠觀殺雞宰牛一樣,不帶一點情緒,和中國儒家講究的春秋筆法正好相反……要是按照他的分析,我和許多人都不應該支援革命。”
“我認識的革命者中,一些人支援清廷反而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徐仲涵隨口問道:“你要回復那位先生,和那位先生討論這些問題?”
“如此人物,自然要結交一番。”黃軫先生又拿起筆,“能和那麼多的英雄人物生於一世,是我之幸運……倘若能與其相識,坐而論道,更是我之榮幸。”
“再者而言,這位先生的書只寫了一半,還有許多未竟之言,後面的內容或許能解答我的問題,也能對革命有所裨益……以那位先生的眼光,定然思考過我的問題。”
粵城起義失敗後,他僥倖活了下來,心中卻時時不能忘記起義之時的慘狀,不能忘記那一張張長眠地下的臉龐。
他曾計劃去刺殺殘酷鎮壓起義的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卻被勸阻下來。
以他好動的性格,待在九龍早已待得膩煩,早就想找些事做。
這時收到那麼一封信,看到了一種新奇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