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工坊今天製作出來的第一隻,在大家一致的決議下,贈送給了給予協同會很多幫助的明輝先生,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後面沒有看見葉共謙。
於是收到這份好意的邵奕不自覺又給他們稍微指點了下怎麼改進手裡的木工工具,讓他們更好用一些。
反正這些勞工們都已經學了機械結構,連自動化車床都開始暢想了,琢磨怎麼改工具肯定也是遲早的事情,他不過就是把這件事稍微提早了一點時間罷了。
這歸根究底,還是給勞工教授機械知識的葉共謙的錯。邵奕點了點頭,毫不客氣地在心裡給葉共謙背上加了一口鍋。
新工坊走流水線的模式,人多力量大,這新工坊的第一批貨物最終趕上了最後一趟運輸時間,從京都城這裡出發,前往津東郡。
而津東郡那邊女官們也完成了初步的招商工作。
招商的結果沒有女官們意想之中的好。
津東郡的商人們是知道道觀的海船最終結果的,對於朝廷這些女官拿道觀未完成的骨架來做的第一艘海船並不信任。
在陸地上怎麼著貨物也都在那邊,車子壞了,重新找一輛車,實在不行多僱傭幾個人搬也好,總之不會有太大損失,但是海運的話,實際上收益有多少還不好說,但若是沉船了,那就是所有本錢都跟著打水漂了,而且隨船的人員有沒有命回來都不一定。
最終只有少數的幾家小商人願意賭一把跟著女官們冒這個險,而做大生意的也就只有掛在某個女官家族親戚那邊的商戶,同意給他們一點支援。
這讓女官們是有些鬱悶的,但是協同會那邊的人是很開心。因為船上空出來的運載量,在協商之後就都是他們的了。
協同會是參與整個造船過程的,中間也和女官們一起做過實驗,其中書生和某些在計算有天賦的勞工,也有參與了整個海船的改造工作,他們對這艘海船很有信心。
也正是因為這份信心,所以他們在傳遞迴給京都城裡葉共謙的時候,也讓葉共謙相信他們的選擇,將協同會發展的資金投入到這次第一次海運之中。
這大邵官方第一艘海船製造完畢後,試著航行了兩圈,全都安然無事回程了,也很好安撫了津東碼頭上下所有人的心。
最終一批批貨物運輸上了海船,一個個拿著刀戟計程車兵筆挺地站立在船頭,靜默無聲的和岸上的人告別。
原定讓協同會勞工們負責護衛這件事被來到津東郡的李慎給否決了,官方的船隻怎麼可以用民間的人來護衛,有失體統!最終李慎作為朝中一品大官,也是這些士兵頂上最大的領導,特批了一些京都城的守衛部隊上船擔任護航的工作。
隨船而去的還有兩位女官,以及負責航行期間維護修理船隻的勞工充作水手,相關的商人和他們隨從,這些人數倒沒有很多,加上隨船和勞工輪換做水手計程車兵一共兩百餘人。
運送的貨物包含了協同會那邊選的瓷器和各類精巧的手工藝品,其他商人也帶了協同會選的東西,還多帶了布匹、酒水、以及很多北方的流行首飾和毛皮乾貨藥材等,這些東西加起來總算是把這艘海船的貨倉裝滿了大半。
在他們的計算之中,這一次航行單線的時間需要一十天的時間,如果順利的話,加上賣貨買貨的時間,下一次再見到這些人,最快也得要兩個月後了。
李意晚目送著這海船遠遠離去後,才收回了向著海船方向揮舞著的手,轉過頭看著站立在自己身邊的李慎。
“爹,第一批鐵礦要到了嗎?”李意晚現在已經有了成熟的官員氣質了,嘴裡雖然親暱喊著爹,語氣卻是完全辦公的狀態。
第一艘海船造出來了,大家已經累積起來海船的製造經驗,接下來就是要攻克新皇所要求的三倍大海船了。
這大海船的圖紙,李意晚她們已經弄出來了,卻卡在了材料上面。
她們所知道的所有木材,沒有足夠硬度能夠支撐起來這麼大一艘船的,她們在這上面卡了很久,直到李慎的到來,他說新皇那邊把他們發現的鐵礦,交給她們處理。
如果木頭的硬度不夠,她們輔助以金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