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小玲瓏山館,故人們多以小玲瓏山館稱之。除此還有看山樓、紅藥階、覓句廊、石屋、透風漏月兩明軒、藤花庵、澆藥井、梅寮、七峰草亭、叢書樓諸勝。馬氏藏書之豐,為東南第一。後來乾隆開設四庫館,徵集天下圖書,馬家呈送的就有700餘部,因此獲得朝廷賞賜《古今圖書整合》一部的嘉獎。除典籍外,馬氏所藏書法、繪畫、金石拓片的精品亦甚多。馬氏兄弟勤於學、富收藏、親賢樂善唯恐不及,“聞有道士過邗溝者,以不踏其戶限為闕事”①,故“四方名士過邗上者,必造廬相訪,縞紵之投,杯酒之款,殆無虛日”。②他們家成了文人觴詠和治學的中心。如著名學者全祖望在這裡完成了《困學紀聞三箋》,厲鶚在這裡完成了《宋詩記事》,都是有名的例子。揚州八怪中的一些人,如高翔、汪士慎——是小玲瓏山館的寄住者和常客。金農與高翔、汪士慎相識,並結下深厚的翰墨之緣,即在此時。其時金農的好友陳撰、厲鶚又恰在揚州。金農盤桓於馬氏之門,時與朋友相聚,論詩談藝,觀摩書畫法帖,情緒是比較愉快的。

金農這次在揚州,對揚州的風光之美,人文之盛,圖籍之多,印象是深刻的。第一次來揚州他就愛上了揚州,為今後的常來揚州和定居揚州立下了根基。

這年歲末,金農回到杭州。也許是出於念念不忘,他為高翔所贈的山水畫軸作了題記。

二、浪跡漫遊

在過去的歲月中,金農擅詩名、富收藏、結良朋,精神生活是充實的,但物質生活的匱乏依然如故。傲岸的性格和特殊的學習經歷,使他不願也不利於走科舉之路,乞求於人或寄人籬下亦為他所不能。他不是最初就想以賣書鬻畫終其身的——“豈肯同蔥同蒜去賣街頭”。他力圖進取。然而他要走另一條路,一條尋找知遇之路。於是他開始了浪跡遠遊。他的遠遊雖不如李白抱“四方之志,仗劍去國”那樣豪放,但在訪名山,歷大川,開拓視野,鎔鑄心胸的同時,有“遍幹諸侯,歷抵卿相”之意卻是明顯的。他以前那樣重視名家對他詩作的品評,也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次出遊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夏季。這次他到了山東,在外的時間不長,秋天就回來了。重要的事件是他途經臨淄時見到了趙執信。

趙執信(1662年—1744年)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老人,著名的詩人和詩論家。趙是王士禛(漁洋)的甥婿,彼此的關係並不好,詩學觀點尤為相左。王提倡“神韻說”,追求詩歌內容與形式的一種較為深遠的風神境界,有如南宗畫的“略有筆墨,意在筆墨之外”。趙則主張“詩中須有人在”,而輕清逸、重質實,對王的詩論和詩作頗多挑剔。趙的兩本詩話《讀龍錄》和《聲調譜》都是針對王的。這次趙讀了金農的詩,撫掌道:“子詩造詣,不盜尋常物,亦不屑效吾鄰家雞聲,自成孤調。吾老眼慵開,今日為子增雙明也。”“鄰家雞聲”影射王士禛,意思是說金農的詩能在神韻說風靡一時的情況下,不為所動,自樹格調。這個評價金農是同意的。後來金農在《冬心先生集·自序》也表示過這個意見,應該說金農和趙執信是同調。事實也確是如此,金農的詩歌創作能不為神韻說所染,以李商隱,陸龜蒙為借鑑,自出機杼,直抒胸臆,又能表示出對當時政治現實的不滿,在盛世中看出危機,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趙執信的話裡,含有對王士禛的抱個人意氣的攻擊,這就超出了評詩的範圍。而且“神韻說”的出現,有它社會歷史的原因,也有詩歌美學上的追求,神韻派中也確有好詩,不可一概抹煞。因此當乾隆十八年(1753年)金農在《續集》自序中提及此事,請丁敬手書開雕時,丁敬說過這樣的話:趙執信借評你的詩攻擊王士禛,其實是王士禛沒有見過你,如果王讀過你的詩,也許對你的推崇比他們還高哩!你何必順著趙執信的半陰不陽的話說呢?丁敬的眼光不在金農下,這樣說不是無故的。金農聽了,半天沒有言語,然後說:“予袖中一瓣香,從未為過去賢劫諸佛拈卻,子言良是,行當為蠶尾老人作最後之供,以懺此罪過。”蠶尾老人即王士禛(王有著作《蠶尾文》)。這說明經過深思,金農認識到趙執信立論上的偏頗,對王士禛的看法有了改變。

金農於本年秋季回到杭州。時值厲鶚等著的《南宋雜事詩》成,金農寫了序言。次年,他來到揚州,住在揚州天寧寺內。

天寧寺在揚州天寧門外(今為揚州博物館),為著名古剎。據《寶佑志》載,寺始建於武則天證聖元年,名證聖寺,宋政和間始賜名天寧寺。天寧寺是佛寺,也接納文人寄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