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八月不雨,至是年夏五月十八日始雨”,但是又“連陰兩月,無禾”。③赤地千里,餓殍遍地,依靠土地為生的農民無奈只有四處逃荒。板橋在他的《思歸行》裡說,到濰縣就任就遇到了荒年,首先遭殃的便是耕田拉犁的牛馬。民飢無食,便把牛馬宰殺充飢,這時的牛馬無犁可拉,再說,也沒有飼料可以餵養。牛馬宰的宰了,餓斃的餓斃了,接著,便是“畜盡人亦亡”,賣孩子的,賣婦人的,處處都有。孩子賣了,婦人賣了,還是不能存活,於是便外出逃荒。板橋來到濰縣,看到這些慘不忍睹的情形,便寫了《逃荒行》。

《逃荒行》寫災荒之年饑民慘狀,從賣兒賣婦開始,寫到虎狼吞噬餓殍,村人驚慌萬狀。後來由於饑民瘦得“不堪充虎餓”,連野獸都不想吃了。道上處處有棄嬰,逃荒者丟了自己的嬰兒,但是禁不住其餘棄嬰的哀哀哭泣,又把別人的孩子抱來撫慰,就這樣丟丟抱抱,抱抱丟丟。逃荒的主要方向是關外“黃沙浩無宇”的地帶,以艱苦的勞動開墾荒地。“身安心轉悲,天南渺何許。萬事不可言,臨風淚如注”。饑民之苦,真是如海之深。

但是,板橋不僅是一位詩人,他還是一位縣官,一方父母。一種責任感驅使著他,他要為濰縣父老辦點實事。他即任之初,值得濰人懷念的是兩件大事,一件是開倉賑濟,一件是修城。

開倉一事,當在丁卯之春。春荒嚴重,此時已連續十個月無雨,田中顆粒無收,人吃人的情形開始出現。縣有官倉,板橋毅然決定開倉賑貸。衙中有人阻止,認為這樣擅自作主,戴烏紗的要擔待罪名。板橋表示,這是什麼時候,倘輾轉申報,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他表示上峰降罪,將由他一人負責。於是由饑民具結領糧,活萬餘人。④春荒過去,丁卯之秋連續兩個月陰雨,又是水災。實在無法,便由他捐出養廉的銀兩充當糧款,再由饑民具結借糧。但是饑民太多,俸銀有限,單憑一個人的餘錢能救活多少人?於是,他想到了修城。

關於修城的情形,這裡引用一段濰坊市兩位同志所述的資料:

濰縣城池創於漢代,系土城。明崇禎十三年,易土改砌為石城。後屢次維修。清“雍正八年庚戌夏,六月大雨,城倒壞1425尺,濰決。”(《濰縣誌稿·通紀》)這次重修,邑中紳士捐銀8786兩,捐糧若干。遂“招徠饑民就食赴工,勸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飼之。積粟之家,諭其平糶。又捐廉代輸,取領券火之,全活其眾。”(《濰縣誌稿·職官列傳》)透過修城,救活無數災民,人民感恩載德,在濰縣海島寺巷建生祠以紀念。

兩位又說:

濰縣城由於白浪河穿城而過,分為兩城。河西就是《修城記》所敘的石城牆的城裡。河東為東關,城牆為土質(咸豐年間始改築為三合土),該碑雲有:“土城尤多缺壞”,“以築土城,城遂完善”句,推斷可能是修的東關土城。⑤

發動全縣士紳出資修城,對於一個出生異鄉的新任縣官來說,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板橋深知身體力行的重要,他首先出資三百六十千,修城六十尺(一作八十尺),作為榜樣。據《履園叢話》載,乾隆之初,一兩紋銀約折制錢七百文,那麼三百六十千,約合500兩之數。板橋歲入俸金及養廉金約在千兩左右,此捐約相當於他半年的官俸。初到濰縣,以此貢獻於濰縣鄉親,事蹟自然是十分感人的。當時,響應板橋號召捐資修城的,有郎一鳴、王儼、陳尚志、田延琳諸人。⑥郎樂於行善,捐資甚多,板橋重其為人,贈聯雲:“為善無不報,讀書當及時。”王為流飯橋人‘好直言,也樂於捐輸。板橋離濰時,曾有留別詩。陳為北門裡人,曾修補城西北角的石城,板橋多次旌表過他。田為南屯莊人,為修城事出過大力,板橋以隸書為他記事。在板橋自書的《修城記》中,為修城出力的還有郭偉業、郭耀章諸人。修城從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開工,次年三月完工,共一千八百餘尺,士紳捐銀八千七百八十六兩及糧若干。平均每修一尺,約需五兩左右。這和板橋捐銀修城每尺平均工料價彷彿。這是一項足以在縣誌上大書特書的工程。

更重要的是修城一舉而四得。一得是防水,二得是防盜,三得是以工代賑,活民無數,四得是動員濰人愛土愛鄉。以工代賑一項,既可免擅自開倉之風險,又可挽回四散逃荒之趨勢,使得飢寒交迫之民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尋找活路。石城修竣以後,土城依然漏水,一批煙鋪商販捐資修土城,出資數量雖然不大,但其志可嘉。板橋親自寫了《濰縣永禁菸行經紀碑文》勒石,文中規定以後濰縣的煙由眾煙鋪專賣,其餘未經批准者不得經紀,以報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