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響徹巴拿馬城上空。
目睹了這一切的諾列加如坐針氈。他悔恨自己沒有早識破迪亞斯的狼心狗肺和狗急跳牆的本性。萬般無奈,諾列加不得不下令緊急戒嚴。
這時,美國人趁機推波助瀾,火上澆油。美國參議院透過決議,要求撤換國防軍司令諾列加,並以停止經濟和軍事援助相威脅。
這一干涉別國內政的侵略行為,激起了諾列加和巴拿馬人的極度憤慨。
藉此良機,精明的諾列加組織了一場萬人大遊行,不失時機地打擊了美國人的囂張氣焰。遊行在6月30日陽光明媚的上午舉行,聲勢浩大,史無前例。最引人注目的是8名內閣部長走在隊伍的最前列。15000人把美國駐巴拿馬使館圍得水洩不通。人們高呼:“美國人滾出運河區”的口號。石塊、墨水瓶、果皮象冰雹般的落入使館。
美國人驚慌了。侵佔巴拿馬運河幾十年,從未遇到過如此大的反抗。美國南方司令部立即下令1萬官兵進入戒備狀態。第二天,美國迅速關閉了在巴拿馬城的領事館。事態在美國人的收斂下暫時平靜。
引起這次事件的迪亞斯在1988年3月27日因誣告罪在家中被捕。法庭上,這位昔日口若懸河的高階軍官,面如土色,張口結舌,他滿怨自己空口無憑,對諾列加的指責毫無證據。法庭以“危害國家罪”判處他和7名隨從人員監禁5年。
然而,事情十分巧合。一直同迪亞斯關係暖昧的德爾瓦列,以總統身份赦免了迪亞斯。身敗名裂的迪亞斯深感無地自容,被迫在聖誕節前夕,飛往委內瑞拉首都,與等候在那裡的家人團聚。一場軒然大波,終以迪亞斯被驅逐而平息。
1987年底的一個星期天。一架美國專機緩緩降落在巴拿馬機常在五角大樓官員帕斯托裡諾和美國大使戴維斯的陪同下,美國助理國防部長阿米蒂奇滿面微笑地走下飛機。
彬彬有禮的諾列加將軍不緊不慢地迎了上去,兩隻手輕輕地握在一起,旋即就鬆開了。諾列加清楚,阿米蒂奇此次專程來訪,——定有重要企圖,必須慎之又慎。
果然不出所料。阿米蒂奇軟硬兼施地向諾列加擺出了一份“布蘭東計劃”,希望諾列加能理解美國人的苦口婆心。
布蘭東原是巴拿馬軍隊的情報要員。與諾列加共事多年,兩人頗有交情,可以說是諾列加的得力助手。1983年,剛剛上任的諾列加,就委派布蘭東出任駐美國紐約總領事。但5年後的布蘭東竟揹著諾列加,大膽妄為地私自炮製了一份爭取已拿馬實行民主的計劃,邵布蘭東計劃。
布蘭東計劃分為四步:一是改組現政府;二是改編國防軍並任命新的司令;三是組織過渡政府;四是保證1989年舉行自由選舉。“布蘭東計劃”剛剛出籠,就被美國人視為珍寶,大力讚賞。巴拿馬總統德爾瓦列也拍手稱讚。當然此計劃要付諸實施,並非易事,關鍵人物是諾列加。
阿米蒂奇的親自出動,足以證明美國人對實施計劃的決心。阿米蒂奇的話委婉而動聽:“為了兩國政府的共同利益,還請將軍三思而後行。”諾列加望著阿米蒂奇沒有吱聲。
“自行辭職隱退,這樣既體面,又光彩,為什麼總要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呢。”阿米蒂奇的話帶著霸權主義的口吻和壓力。
諾列加猶豫著,他雙眉緊鎖,陷入沉思。面對美國的助理部長,他不能不有所表示。此時,他思索的不是辭職,而是萬全之策。
終於,諾列加開口了。完全出乎意料,他答應馬上辭職,立即搬家。阿米蒂奇完全信任了諾列加的“諾言”。他重重地拍了兩下諾列加的肩膀,如釋重負地飛回白宮。
一幕由諾列加自己導演的“下臺戲”,開始在巴拿馬城上演。
1988年1月6日深夜,諾列加住宅區內燈火通明,汽笛聲聲,出出進進的警衛緊緊張張地向車上搬運著東西。
8日,巴拿馬城的大街小巷裡流傳著一條異常秘密的小道訊息:“諾列加的家屬已悄悄飛往多明尼加共和國了……。”
第二天早晨,太陽剛剛升起。兩架滿載箱子行李的飛機,在巴拿馬城上空盤旋了兩圈後,向多明尼加首都聖多明各飛去。
下午,在盛大的維護運河主權鬥爭24週年紀念會上,人們沒有見到諾列加。訊息靈通者們在竊竊私語:“諾列加已乘軍用飛機帶少數侍從飛抵聖多明各。”
“諾列加逃跑了!諾列加垮臺了!”
一些瘋狂的反對派們欣喜若狂,數千名群眾上街遊行。大批市民聚集在自由大街聆聽著狂熱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