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5部分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陸 第三十五節 軍港末日

在巴爾迪摩遭殃後,美國政府也迅速意識到,唐帝國戰略航空兵的打擊重點已經轉移到了美國本土東北部地區,而且以轟炸大城市為主。在三月五日的時候,美國總統召開了一次特別軍政會議。

當時美國總統最想知道的就是航空兵能否確保東北部地區的安全,而阿諾德根本就不敢做出任何實質性的保證,只說將盡量提高防空力量,確保安全。換句話說,連一向驕傲的阿諾德也知道美國航空兵已經無法確保美國本土的安全了。

得到了阿諾德這個模稜兩可的回答之後,德拉諾立即下達了一條命令,那就是儘快把東北部地區的工廠設施轉移到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面的內陸地區去,同時儘量轉移大城市的居民,特別是工廠工人。

在總統下達了這條命令之後,疏散工作全面展開。而在此之前,巴爾迪摩的疏散工作已經開始了。當時沒有遭到轟炸的大中型城市的居民都在向內地轉移。可問題是,美國東北部地區是美國城市分佈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的地區,這裡居住著美國四成以上的人口,有可能在短期內將所有人都疏散走嗎?而且能夠將所有人都疏散走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當時美國東北部地區的人口超過了6500萬,要疏散這麼多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做一個純理論的計算,一節列車車皮可以運載200人,一列火車20節車皮,那麼一次可以疏散4000人,如果依靠鐵路,就需要動用16000車次。將美國東北部地區的所有鐵路都用來疏散人員,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一輛卡車可以運載20人,50輛卡車組成一個車隊,一次運載1000人,那麼就需要動用65000趟車隊,這需要佔用美國東北部與內地公路線至少四個月的輸送能力。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鐵路,還是公路。能夠用來輸送人員地都只佔到了運力的很小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絕不是任何人都願意離開自己的家園,而且也不可能只帶人,不帶生活用品。如果都算上,那麼所需要運送的人員與物資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美國政府也不可能讓東北部地區的所有城市都變成空城,唐帝國的戰略航空兵也不可能停止轟炸。按照最樂觀的估計,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美國才能夠將東北部地區的工廠,以及大概一半的人員疏散到內陸地區。很明顯,唐帝國不會給美國這麼多的時間。

話又說回來。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內陸地區又絕對安全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如果羅雲衝肯承擔損失,美國沒有任何地方是絕對安全的,“鵬”式轟炸機的最大打擊半徑足以覆蓋整個美國本土。

迫使美國進行戰略疏散也是戰略轟炸的一個重要目的。任何工廠在搬遷的時候都不可能進行正常地生產。而且重工業的搬遷工作相當麻煩。這會嚴重降低美國的生產能力。當年,在英美航空兵大規模地轟炸德國的魯爾區的時候,德國就被迫將工廠轉移到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以及柏林附近,結果導致德國在25年與26年的工業生產能力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差點就堅持不下來了。

根據當時帝國情報部門的初步估計,當美國大規模疏散東北部地區的工廠時,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將至少降低兩成。同時,因為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工廠多半是零件加工工廠,其中以為戰車。戰機提供零備件的工廠為主,這就必然影響到美國陸軍以及航空兵地作戰能力。這份評估在戰後得到了證實,如果說在29年3月份之前美國航空兵還能夠勉強與帝國戰略航空兵對抗,在墨西哥作戰的美國陸軍也能夠勉強頂住帝國陸軍遠征軍的強大攻勢的話,那麼從29年3月份開始,美國在這兩條戰線上都失去了支撐能力,崩潰只是先後的事情!

如果從總體影響來看,轟炸巴爾迪摩的意義更為重大。雖然在巴爾迪摩死於轟炸的美國人並不是很多,比起波士頓與紐約。乃至美國東南部的很多中型城市都要少得多,但是正是對巴爾迪摩的全面轟炸讓美國被迫開始向內地轉移工廠。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戰略轟炸才走上了正軌,而且戰略轟炸地真正意義也顯現了出來。

羅雲衝在8日就拿到了情報,得知美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工業與人口疏散。當時,他面臨著一個選擇,一是繼續集中轟炸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大城市,比如弗吉尼亞比奇就是他選定的下一個目標。要麼轉為轟炸工業目標,即分散轟炸,不再集中攻擊大城市,因為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很多工廠是在中小城市,而不是完全集中在大城市的,反而是大城市的工廠相對數量要少一些。

很明顯,繼續轟炸大城市,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