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的論文給一個女孩,題目叫“論愛你只是我一個人的事情”。後來還真的只是我一個人的事情了。如果當年把論文的題目改為“論我愛你與你有關”,不知道結果會是怎樣。

是否喜歡一個人只有你自己知道,是否到了該戀愛的時候也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孫燕姿有這樣一句歌詞:愛情是座城堡。對於走入城堡的兩個人來說,這個城堡與別人是沒有關係的。既然如此,就算你身邊的人都戀愛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們戀愛只是他們的事情,而你是否戀愛只是你的事情。

當你單身一人的時候,沒有人真會覺得你是可恥的,就算有人這麼認為又怎麼樣呢?只要你自己覺得充實,別人的眼光又何必在乎?而就算你很快就找到了一個李嘉欣或者道明寺,別人或許口頭上會羨慕一番,但是,這種羨慕能給你帶來什麼呢?你和你的李嘉欣或者道明寺談戀愛,這跟別人其實什麼關係都沒有,而他們或真或假的溢美之詞不過是滿足你的虛榮心罷了。

虛榮,顧名思義就是虛假的光榮。既然是虛假的,為什麼還要在乎?

/*67*/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第三部分

理性美與非理性美

理性美與非理性美

在重慶工商大學“融智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周孝正一語驚人:大學生談戀愛是好事。他進而以專家的口吻進行了論述:“從社會學角度講,談戀愛是異性之間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在大學生戀愛過程中,女生可瞭解男性理性的美,男生也可欣賞女性非理性的美,這樣整個社會的相處才更融洽。”

我想周教授這一席話肯定讓很多正在談戀愛或者正準備談戀愛的大學生頓時如遇知音,說不準還恨不得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周教授”之類的話。可是,大學生談戀愛真是那麼美好、那麼有用嗎?大學生如果不談戀愛,整個社會就相處不融洽了嗎?

周教授把男性美定義成理性美,把女性美定義成非理性美(不知道能不能叫做感性美),我想這應該是從美學的角度劃分的吧。我大學期間雖然學過美學,而且老師還是個很有名的教授,可我實在沒有認真學過,家裡那些李澤厚的書也沒有看完。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我覺得周教授的理論非常經不起推敲:既然男性以理性為美,那是不是劉德華開演唱會的時候帶幾本康德的書在身上就更加性感了?既然女性以非理性為美,那是不是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等人比居里夫人更偉大?

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一位丈夫忍受不了妻子大腿(禁止)刻有前男友的名字,憤而跟她離婚。這位妻子讀大學的時候和一位男生愛得死去活來,為表海枯石爛此心不渝,她在(禁止)紋上了男朋友的名字,不想兩人很快就分道揚鑣,導致現在的丈夫因此跟她走上離婚的道路。如果說非理性是一種美,這位妻子實在是國色天香傾國傾城了啊!

大學生同居和女大學生懷孕已經算不上什麼新聞了。在各大學附近的診所裡,人工流產是掛得最多的招牌,服務的物件不言自明。在這些診所裡,做人流的女生談不上絡繹不絕也算得上屢見不鮮,有的女生甚至做了一次又一次。而女性做人流對身體的損害是巨大的,甚至可以導致婚後不孕不育的惡果。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大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人流呢?難道這就是周教授所說的理性美嗎?哦,她們是女生,女性有非理性美,那她們的男朋友呢?男生的理性美都到爪哇國度假去了嗎?

據報載,某大學正在流行拍“情侶婚紗照”,以提前體驗結婚的感覺。情侶們煞有介事地買來戒指,表情神聖地凝望鏡頭,“新娘”還幸福得直想哭。我不禁啞然失笑。也許不久的將來,大學生情侶便要流行“養個小孩”的實驗,滿校園都是抱著小孩散步且又風華正茂的“爸爸媽媽”了。到那個時候,大學生的理性美和非理性美就演繹得淋漓盡致了吧。

就算男性美和女性美分別是理性美和非理性美,這也只是兩種性別的區別,而大學生只是一個特定年齡段的男性和女性。按照周教授的理論,人們都需要透過戀愛來欣賞異性的理性美或非理性美,那男嬰和女嬰就真的有必要青梅竹馬甚至指腹為婚了,因為他們只有這樣才能欣賞男嬰的理性美或者女嬰的非理性美啊!

大學生基本上處於18歲至23歲這個年齡段,雖然這種年齡的人完全可能擁有過人的理性和才智,但從整體上來說,一個二十來歲的人並沒有多少社會閱歷,在課堂上和書本里學來的東西也缺乏實踐的體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