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局面算是穩定了下來,但是長安的局面卻變得熱鬧起來。長安是大唐的縮影,長安的局面正在逐步的向大唐的各個區域擴散。
隨著大唐週報將大唐的聖旨向各個方向傳達的同時,位於地方上面的大唐國有商行也開始招募第一批工人,其中響應最快的分別是幾個地方,第一個自然就是嶺南道,廣州。
這裡因為是第一個改制,所以這裡有著大量的國有商行的分行以及其他的部門在這裡聚集,比如說藥材製備廠,也是隸屬於大唐醫藥總商行的下屬部門,這裡自然也是招募大量的職業工人。
還有就是位於廣州港的港口,這裡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擴建,還有位於廣州港附近的水泥廠、鋼鐵廠等等都在開始招募工人。
因為廣州足夠的開放,所以這裡的百姓在得道了大唐朝廷的政令之後,湧來報名的工人數量不比長安城少。
除此之外就是位於上海縣和渤海造船廠附近的百姓們,相較於其他的地方,其實這裡的百姓早已經不屬於臨工了,大量的造船工人早期都是屬於工匠戶籍,而他們也是第一批開始轉變的。
除了之前培養的工匠之外,另外就是一些苦工等方面自然也是開始招募大量的工人。
這基本就是大唐目前各地招募的局面情況,但這還是全部的改變,在關於國有企業招工的限制之後,朝廷很快出臺了第二項政令。
那就是徹底廢除大唐非編戶的稱呼,所有的大唐百姓撤銷非編戶一說,目前工作於各個門閥世家的非編戶必須重新轉為編戶,而他們和門閥世家的賣身契則是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轉變為長期持有的僱傭契約。
但這種僱傭契約必須有兩點,那就是月錢必須要跟上當地的平均月錢水平,不得故意剋扣,會有朝廷監管部門負責監管。
第二,所有重新轉為編戶的僕人等都擁有和所有大唐百姓同等權利!
這兩條是改變最大的,因為朝廷這邊既然都要推廣國有工人了,那不取消非編戶,這不是自己跟自己前後矛盾嗎?
因為那些非編戶為什麼大量存在?就是因為很多百姓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要將自己賣給門閥世家,混一個長期飯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唐之前或者說歷朝歷代才有著大量的非編戶。
但現在,國有工廠招募大量的工人,而且是由大唐朝廷保證,這百姓當然知道怎麼選擇了。
給國家辦事肯定比給某個私人家族辦事更強啊,都是鐵飯碗,選擇哪一個還用說嘛?
另外一個跟隨撤銷非編戶同時取消的一點就是各地取消對流民的限制,允許百姓自行前往一些地方成為工人,但如果是舉家前往需要先去當地部門報到,回退所有土地才行,不允許有土地荒蕪。
當然,朝廷也知道目前舉家前往其他城市務工的人估計沒有,除非有特殊原因,比如說當地得罪了人害怕報復。大部分百姓就算是務工也有可能一家只是一個人。
雖然這種一個人前往務工,有可能一年只能回去一次,中間必然會帶來新的問題,但這種陣痛肯定是要承受的,李恪也不是神仙,不可能將所有的問題都給解決了。
總而言之,大唐在變好,這就是好事。
將這些限制徹底放開之後,估計大唐會出現一波流民潮,不過無所謂,這種新的流民是有限制的,你去了當地要有活下去的能力才行,而且去了當地是不會分發新的土地的。
所以像是長安這種城市同樣會吸引部分百姓,但吸引的數量也不是很多。
畢竟徹底放棄土地對大部分百姓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長安西北方向,靠近渭水,一處全新的工業園區正在這裡建立,而其中幾個工廠已經建設完畢了,主體建築完成的就是發電廠,不過這個發電廠的規模不大,估計比後世最小的發電廠也要小不少。
但它確實是大唐完全自主建立,沒有得到任何李恪支援的第一個發電廠,他的很多東西都是非常的粗糙,估計也就是相當於民國時期,但它裡面的不少技術卻是很先進的。
就像是任何技術都有一個迭代一樣,甚至很多技術從開始都分成了好幾條路線,直到人們不斷地發展才發現某一條路線走不通,轉而投向了那個成功的路線。
而這裡,雖然它的機器粗糙,但是它卻走在了最正確的道路上,比如說,從開始研發的,走的就是交流路線。
其次,因為220伏的優勢,李恪在這裡自然也是選擇了220伏,110伏雖然安全不少,但電流損耗的加劇,讓它的導線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