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回來就被李恪揍了一頓,李世民雖然想說話,但最後猶豫了一下還是沒開口,這小子確實是欠揍,出去大半年都回來看看他和他母后。
不過李泰的改變李世民卻看的出來,跟之前的李泰完全是兩個人一樣,那身上的氣質,還有那走路之間的行伍之風,太濃烈了,一眼就可以看的出來。
李恪這小子,有點東西,幹得不錯!
接下來的幾天,李恪比較忙碌,跟祿東贊之間的會面李恪見是見了,但是沒談完,只是告訴祿東贊等到十一之後再談,不過一些書籍,李恪倒是先準備給了,主要是蒙學等方面的書籍,至於其他的,李恪“不想給”。
為此,因為這件事,還引發了一場“學術”爭論,或者說朝堂大爭論,而爭論的主要戰場是在《大唐週報》上。
是孔穎達代表的教授們,對大唐肆意授予其他國家“書籍”而進行激烈的“辯論”。
在《大唐週報》上孔穎達等人將李恪拿出來的關於文字的理論寫了一篇文章,就是關於語素文字和音素文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優點先是列舉了一遍。
然後又將中華文明為什麼傳承三千多年不斷絕,為什麼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為什麼國外許多強大的古國不斷沒落,但是華夏文明無論如何卻都不會斷絕的原因跟文字掛鉤。
“所以,自古傳承的華夏文字,現在的大唐文字乃是全世界、全天下唯一一種優秀的表意文字,語素文字。唐字可以承載更多的內容,承載更多的學說,是華夏傳承最重要的瑰寶。現朝廷將大唐文字傳播天下,這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現許多強大的帝國,一旦這些帝國和大唐一樣,能夠擁有千年之傳統,那麼我大唐未來必有無數強大的敵人。”
“所以大唐應該禁止大唐的文字、書籍隨便傳播出去。”
孔穎達的身份地位在大唐毋庸置疑,同樣他也能影響一大批人,而這些人是不知情的,他們自然是立刻跟上,開始支援孔穎達。
其實嚴格的來說,後世的人們都很熟悉國外的所謂政治正確,所謂的種族歧視。
但其實,縱觀人類文明歷史當中,咳……華夏文明自古以來才是歧視最嚴重的那個,而且是刻在骨子裡面,改不了的。
只是華夏自古以來講究中庸之道,對外的時候,很少表達出來,但很多東西其實一直都隱藏在心裡面的,就是那句話,不管怎麼樣,其實我就是看不起你。
很多時候,一些人可能不說,甚至外在的表現好像你看不出來,甚至覺得這個人比較重視老外,但實際上,他的骨子裡面完全是另外一種想法,所謂的重視,只是覺得我不想你覺得我不禮貌,影響我自己的影響為出發點。
當然,這裡指的是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想法,甚至一些人自己都沒覺得。
這些都是隱藏在文化當中的。
而在大唐這個時期,這種蔑視,很多時候是赤裸裸的表現出來的,哪怕我面對你的時候彬彬有禮,但是我蔑視你的時候毫不掩飾。
也正是因為如此,孔穎達的文章一經大唐週報發出,就引起了一大幫人的共鳴和轟動。
而這篇文章,也是李恪跟孔穎達等人精心討論過的,其實李恪只是告訴了他們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而內容以及說話的方式是孔穎達等人自己研究出來的。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也許沒有後世所謂的傳媒學等各種總結,但如果你要告訴一些大佬你要達到什麼目的,給他們講清楚你的目的,這些人展現出來的輿論手段……真的可怕的一逼。
最強的是,像孔穎達這種人所寫這種文章,是確鑿有物的,考古博今,所有的例子說明讓你無話可說,尤其是關於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優勢,他們其實也有自己的理解。
尤其是漢字在一些損毀文字考古當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這個字沒了,詞沒了,聯絡前後文,你都能猜個大概差不多。
但像是西方的表音文字,有很多單詞因為是單獨發明的,如果這個單詞徹底斷絕了,你後世想要考古……你是絕壁不可能猜到它是什麼意思的,而學術類的古單詞更是如此。
這種爭論,各個小國的使臣,包括祿東贊這些人自然是看到了,看到了之後他們都是有些憂心忡忡,或者說有一些人則是別有用心,大唐文字這麼厲害,是不是要使用大唐的文字?
有這種想法的人有多少李恪姑且不說,但能影響一個國家是一個國家。
一些國家就算是不改變自己的文字,但是他們估計也會派遣更多的人學習漢字,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