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這一次出行乘坐了火車。
先是乘坐火車抵達了陳倉,然後透過陳倉前往隴州華亭、渭州(平涼)、原州(固原)、西會郡(會寧)、金城(蘭州)這個方向前進,基本道路就是這一條。
而像是渭州、原州這些城市,根據李恪最新的行政級別,他又給改回了平涼、固原這些名字。
其實平涼固原這些名字在隋朝時期也有,是唐朝時期給改了,然後李恪又給改了回來。
突出一個朝令夕改。
這一條道路是從長安前往青海最主要的道路,如果是前往隆右道的話,就會前往中衛的方向。
抵達了陳倉之後,李恪等人的前進也是很低調的,雖然有五千侍衛,但侍衛也沒有全副武裝,至少有三分之二是便裝,作為暗中護衛的力量,還有偽裝成為商隊的,明面上只有一千護衛而已。
所有的護衛並沒有驅趕商隊等,而是很低調的前後拉開,確保安全就行,當然,最主要的是,這是李恪要求的。
離開陳倉之後,李恪看著道路上面的馬車,多少有些感慨。
因為現在道路上面的馬車已經有機械製造廠出來的鐵製輪轂版本的馬車了,而且還有鋼板減震,或者說板簧。
這些加成讓馬車的透過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且損壞程度的也會變得非常的緩慢,只是輪胎的製造還有一些問題,質量還跟不上。
當然主要是跟後世的輪胎比,對這個時代來說,這些輪胎的壽命也算是不錯了,反正他們也沒見過高階輪胎是什麼樣子的。
完全由杜仲製作出來的輪胎,處理工藝的問題,質量根本是跟不上的,如果是橡膠的話,會稍微好一些,杜仲跟橡膠還是有所區別的,加工工藝方面要比橡膠稍微難度高一些。
對現代工業體系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對大唐的工業體系來說,這個難度就不低了。
不過橡膠也快了,按照目前種植的橡膠的產地傳出來的訊息,明年就基本可以收割橡膠了,雖然明年收割的數量很少,但大唐現在的橡膠用量也不多。
等再過兩三年大唐的橡膠開始進入高產期,到時候輪胎也可以逐漸的全大唐開始普及起來。
但拋開這些馬車不說,這裡的官道明顯比之前李恪走的時候要好上了許多,而且還拓寬了許多。
到了中午的時候,正巧,前方一處服務區出現在了李恪的視線範圍內。
這服務區跟後世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所有的服務區都是依託於附近的驛站而建設,就在驛站的邊上。
大唐每三十里一個驛站,如果一些險要的官道,這些驛站之間的距離也會稍遠。而驛站在大唐只接待官員以及重要的朝廷奏報等,普通的商隊等都不允許進入驛站之內。
但在驛站附近駐紮下來也是可以的,尤其是一些比較偏僻的地方,其實大部分驛站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有一些地方,給一些錢也允許進入驛站休息。
當然即便是進入驛站,這些驛站也是會提前劃分出一片區域單獨隔離出來。
而這類的驛站往往是比較偏遠的地區,朝廷也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這些地方多屬於苦寒之地,這些驛站的驛卒過得也很苦,有一些收入來源也可以讓他們支援的更久一些。
而服務區設立之後就不一樣了,主要是服務區也算是半官方的版本,幾乎都是附近立過功勳的府兵在這裡主持,不管是吃住都有,只是住的條件差一些,這些服務區的房子除了剛開始的帳篷,後面都是他們自己蓋起來的。
大唐朝廷有給他們發放月錢,所以對這些服務區的人來說,這裡更像是一個特殊的村莊了。
有些像是後世很多在西北地廣人稀的省份,因為國道和省道建立逐漸有一些人過去建設一些房屋給來往的貨車司機提供住宿和飯食而形成的聚集點。
現在的服務區基本也就是這樣的形勢,在官方劃定的範圍之內,除了剛開始李恪指定的那些人之外,還有一些自發的前來,所以這些服務區的規模都有擴大。
但也沒有擴大太多,畢竟對大部分百姓來說,他們都有土地,都沒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而這裡也養活不了那麼多人。
李恪住的不是服務區,而是驛站,這些不是偏遠地方的驛站條件要好一些。
在驛站住下之後,李恪就更換了一身普通的衣服然後溜達了出來,跟著李恪的貼身侍衛不少人其實早就在服務區裡面了。
畢竟緊挨著驛站沒多遠的服務區裡面人員混雜,負責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