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王喜一聽兒子駁斥自己,生氣地說:“李牧是僥倖打了兩次勝仗,你只看到趙國的勝利,並沒有看到韓魏的慘敗。韓國因為派韓非入秦行間結果被發現,韓非畏罪自殺不說,秦王政大怒之下,令內史騰大舉攻打韓國,韓王安無奈,只好把南陽郡割給秦國做陪禮之品。秦軍雖然不能勝趙,但從趙國撤出的兵馬卻把魏國打得大敗,魏王只好把麗邑郡獻給了秦國。韓魏均不堪秦國一擊,我燕國只怕還不如韓魏呢。”
太子丹一聽韓魏兩國又割兩郡賄賂秦國以求暫時自保,痛心疾首地說:“割地,割地!都是這些鼠目寸光的庸才侯王割地求和滋養了秦國,使秦國的胃口越來越大。自己的國土一天天減少,而秦國的土地卻日益擴大,這猶如割身上的肉去餵養老虎,就是把身上的肉都給老虎吃也填不飽老虎的肚子,最後只會活活被虎吃掉,多麼痛心啊!與其把土地拱手送給秦國,還不如封賞給李牧這樣的良將謀臣,招募能人協力抗秦呢!秦國固然強大,但一國再強又如何抗拒六國之兵?當年蘇秦、平原君趙勝、信陵君無忌不都成功地合縱打敗強秦嗎?前人有如此好的先例,可惜後人都不知借鑑。”
燕王喜對兒子的話早已不滿,生氣地斥道:“合縱,合縱,你也是趙括之流,紙上談兵快活一下嘴巴而已,今非昔比,各國均不能自保,誰有膽量有資格肩負起合縱的大任?多年前趙國的相國與公子嘉聯合楚國的春申君搞一次合縱攻秦,其結果怎樣,不戰而退,給秦國留下笑柄。”
太子丹想起蘇秦為了合縱來燕國遊說先祖燕文侯時講的故事:一天,易水邊有一隻河蚌張開兩貝曬太陽,恰被一隻鷸看見了,鷸就伸出長長的嘴巴來啄蚌肉,河蚌用貝殼夾住了鷸的長嘴,彼此咬住了互相不放,結果漁翁撐船駛來,把河蚌與鷸同時捕獲了。蘇秦把燕趙比作河蚌與鷸,把秦國比作漁翁,正是燕趙多年征戰不休,讓秦國利用兩國之間的矛盾獲得了利益。道理如此淺顯易懂,可燕趙兩君王很少有人聽從蘇秦的勸解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如今,燕趙兩國已經岌岌可危,瀕臨覆國的危險,可兩國仍然沒有接受教訓聯合抗秦,特別是父王仍然把趙國看作燕國最大的敵人,他幾經勸諫父王與秦毀約和趙國結為友好,可父王不但不聽,反把他痛斥一頓,認為他是不願到秦國做人質找的藉口。太子丹想起此事感到萬分痛心,他聲淚俱下地說道:“兒臣不是懼怕入秦為人質,而是嬴政乃反覆無常小人,實在不可信。何況秦國吞併六國之心早已有之,看嬴政現在用兵趨勢志在必得。趙國一旦滅亡,燕國便失去了趙國這個天然屏障,馬上顯露在秦軍的攻擊之下,燕國的危險旦暮可至,此時怎能只顧眼前利益討好強秦呢?兒臣以為對內誠聘賢才操練兵馬,對外與趙齊結為友好共同抗秦才是上策。”燕王喜一拍几案,暴喝一聲:“住口!什麼對內誠聘賢才對外與趙齊結為友好,你那點心計瞞了別人不能瞞住寡人?你帶回國的那位樊於期,他就是秦王政四處懸賞捉拿的叛將桓齒奇,你因為個人私怨,逞一時義氣收留了他,孰不知給燕國帶來的卻是無盡災難,給你個人帶來的也是殺身之禍。如果你不想得罪秦王政,正好可以藉助桓齒奇給你消災除難,倘若你把桓齒奇獻給秦王政,也許他會將功補過不追究你假死私逃之罪。”
太子丹不同意父王的要求:“樊將軍隱姓埋名投身公子嘉,公子嘉不以代郡之小敢於得罪秦王政收留樊將軍,我們燕國難道不如一個代郡?何況樊將軍來燕是我主動邀請,請他來助父王操練兵馬聯合趙國抗秦的。樊於期是秦國頗負勝名的大將,有他為我國操練兵馬,一定能夠重振國威!趙有李牧,燕有樊於期,兩國合作,秦國縱有王翦、楊端和、蒙武等將領又何足為懼!”燕王喜又氣又惱,冷笑道:“你以為憑藉李牧、桓齒奇兩人就能夠對付秦國,真是愚人之見。李牧雖小有軍事之才,僥倖勝了兩仗也是強弩不能穿魯縞,桓齒奇更是匹夫之勇,慫恿長安君作亂,以致落個兵敗潛逃,就足以證明他不是成大器之人,你立即將他縛綁送交秦王政為上策。倘若你覺得於心不忍,就將他驅趕出逃匈奴,當秦王政追問此事父王也好答覆。”
太子丹堅決不同意這樣做,威脅燕王喜說:“如果父王要緝拿樊於期送交秦國,兒臣就與樊將軍一同赴死;倘若父王要把樊將軍驅逐出燕國,兒臣也與他一同離開這裡。”王后一聽太子丹說得如此堅決,急忙向燕王喜哀求說:“大王,丹兒說得也有道理,我大燕國就是向秦國稱臣,秦王政滅了趙國也會派兵來攻打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多年前丹兒入秦為質,剛到秦國,秦國不就撕毀和約與趙結盟,致使趙國派兵來攻,我國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