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我無忌身為魏國公子,卻不能救朋友于危難之時,拯親人於水火之中,徒有虛名罷了。如此苟且偷生,生不如死。與其苟活於世,不如以死赴難和親人同歸黃泉,用區區之身向友人表明心跡。”信陵君掃視一下肅然起敬的眾人,又說道:“我馬上動身赴趙和平原君同生共死,各位先生如果有此意的就隨我而去,無此意的各自為便,府中銀兩盡且拿去!”眾人異口同聲地說:“願追隨公子拼死沙場!”
信陵君十分感動,立即備車起程。車隊經過大梁東門時,信陵君想起一位故人,掌管東門鑰匙的侯嬴老人。
侯嬴是魏國隱士,博學多才卻不願出仕為官,一直靠看管城門度日,家境十分貧寒。信陵君多次登門拜訪想請到府中為門客,侯嬴都沒有答應。後來,侯嬴見信陵君為人坦誠有信譽,改變了對他的態度,從此兩人結為忘年之交。
有一次,信陵君大宴賓客。眾人坐定後,信陵君空著上席親自駕車去請侯嬴。侯嬴毫不謙讓地坐在車子的上座上,並讓信陵君駕車去請他的一位殺豬的朋友朱亥。侯嬴下車同朱亥悠閒地聊著,信陵君不但不惱,而且面色恭敬。等到信陵君把侯嬴接到客廳推在上座時,許多將軍、宗室大臣對侯嬴十分不滿,甚至有人當面指責侯嬴,都被信陵君婉言制止了。
酒宴上,信陵君頻頻向侯嬴舉酒祝壽,侯嬴都坦然地接受,眾人對侯嬴譴責之餘都暗暗欽佩信陵君的心胸寬廣,為信陵君禮賢下士的精神所感動。
酒宴後,侯嬴握住信陵君的手說出肺腑之言:“今天我難為公子了,可是,我這樣做的目的是成就公子的英名。我侯嬴僅是一個地位卑下的人,公子卻如此屈尊聖駕為我趕車,知道這事的人一定以為我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人,從而認定公子為道德高尚的人,胸懷寬廣,禮賢下士。這樣,天下有才能的人就會聞訊趕來投奔到公子門下。”
侯嬴還向信陵君推薦了朱亥,說他雖是屠戶卻是領兵打仗的良將。信陵君和侯嬴、朱亥成了莫逆的朋友,從此,各國慕名而來投奔信陵君的各色能人也就越來越多。
侯嬴正在掃地,信陵君走上前施禮說:“無忌無能勸諫大王發兵救趙,為了信義二字無忌也不能獨活世上,決心帶領一批願意死難之士前往邯鄲,同平原君一起堅守城池,以死完成自己的忠義節烈之名,無愧於朋友和姐姐。”侯嬴自顧掃地,邊揮動掃帚邊淡淡地說道:“公子好自為之,老臣年邁,恕不能追隨公子,請便吧。”
信陵君見侯嬴在生死別離之際對自己如此冷淡,很是傷心,默默登車而去。
車行數里,信陵君越想越不對勁,他對侯嬴恭敬如同父母,如今自己前去送死,可謂生離死別,侯嬴卻沒有說一句壯別的話,態度卻一改往常,莫非自己這樣去拼命有什麼不對?老人一向多謀,為何連一句指點的話都沒說呢?
信陵君命人驅車返回,老遠就看著侯嬴正等在東門口。信陵君還沒開口,侯嬴就笑著迎上前說道:“老臣早就知道公子一定會返回的,已經在此恭候多時了,快到寒舍一敘吧。”
信陵君驚問道:“您怎麼知道我會回來?”
“公子以死同老臣訣別,老臣卻態度冷淡,甚至一句安慰的話都沒有講,公子一向知遇老臣,老臣一向敬重公子,可老臣剛才的態度不合常理,公子必定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產生疑慮之心,疑而復返,老臣說得對嗎?”
信陵君被老人的話折服了,急忙下拜說:“無忌不才,請老人指點!”信陵君屏退侍從人員,隨老人走進內室,侯嬴這才說道:“公子所率人馬不過千人,縱然以一敵十也如同羊入狼群,白白送命罷了,有什麼益處呢?”“老人以為無忌應該怎麼做?”
“竊符奪兵救趙!”老人壓低了聲音。
戰國時代,君王授命將帥領兵作戰,通常授予兵符作為憑證。兵符形似虎頭的形狀,又稱虎符,用青銅鑄成,背後鑄有文字,分成兩半,君王收藏一半,領兵將帥儲存一半。調動軍隊時必須兩半合而為一,才能生效。
信陵君一聽侯嬴讓他竊取兵符搶奪兵權,吃了一驚,連連搖頭。“先生之計使不得,盜竊兵符是殺身滅門之罪,我無忌向來正直坦蕩,怎能做出那種令人不齒之事呢?傳揚出去毀了我的一世英名,更令天下人譏笑。”
侯嬴長嘆一聲:“公子真是迂腐透頂,寧可白白送死也要顧及那些虛假的名聲,豈不知人的名聲就如抹桌子布一樣分文不值。如今公子率領不足千人的隊伍,前去救趙,明知此去是一去不復返卻義無返顧而往,為的是什麼呢?當然是朋友之間的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