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反抗,勢必造成整個行政的癱瘓,朝臣和官府還有什麼權威可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國家法令是需要百姓遵守,不是讓他們議論的。當年商鞅變法,秦人都因苛酷而反對。但是事實證明,秦國大治。反對的人又都讚揚商鞅,可是,任何一項法令都必須在貫徹執行後,才能顯現它的作用。”
李斯剛說完,廷尉蒙毅就起身表示不同的意見。
“李丞相大談原則問題,可是,陛下和諸位卻在為奏章所反映的問題憂心。不僅是孔府大成殿發生了民亂,各郡都大小規模不等地發生了百姓罷市抗議、示威等事件。如果按照法令的規定,偶語詩書者棄市,不知要有多少人下獄、處死。這對大秦來說,不是令人高興的事。原先已經銷聲匿跡的市井遊俠和反抗分子,也藉著這股風潮頻頻活動,他們襲擊執行《焚書令》的官差和官員,一天數起,弄得到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有牴觸情緒的百姓不但不支援同情官府,反而庇護犯法者,為官府的緝捕造成困難。這些問題難道不是關乎大秦千秋萬世的問題?難道不是原則問題?難道不是迫在眉捷、不得不盡快解決的問題?”
蒙毅對李斯一手炮製的《焚書令》頗為反感,所以言語犀利,不留情面。
始皇點點頭說:“蒙卿言之有理,眼下還是以解決問題為要。首先是孔府大殿的問題,諸卿有何高見?”
李斯被蒙毅的話說得不舒服,起身態度堅決地說:“臣以為大成殿必須拆開夾牆,接受官府的搜查,不可妥協。否則,就無法拆查其他的房屋建築,不拆開搜查,人人都將違禁書籍藏在夾牆裡,《焚書令》還不是一紙空文。臣還查明,各地的民亂事件都是一些別有用心的儒生鼓動挑唆引起的。臣主張對這些首惡分子要嚴加懲處!”始皇慍怒,說:“朕對這些儒生夠優遇、容忍的,沒想到他們還是不領情,還在暗中與朕作對。蒙卿,你是廷尉,傳詔各郡,追捕這些首惡分子,一定要嚴加審訊,找出同黨,一網打盡。”
“臣遵旨!”蒙毅回答,“但是,臣以為大成殿不能拆。”“為什麼?”
“李丞相說得太絕對了。原則歸原則,但事實歸事實。秦法雖嚴厲,但遇有特別的案件,陛下還要特赦呢。高漸離就是一例。臣以為大成殿乃孔族家廟,被天下視為聖地,不同於一般的民房建築,應由陛下特赦免拆。即使一般的民房建築,如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也不能拆。如果僅憑懷疑猜測就拆人家的房子,豈不要把天下所有的房子都拆掉?其實,《焚書令》再嚴厲,總有人敢收藏古籍,僅憑一紙法令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經典古籍都燒完的。大成殿夾牆就算藏有典籍,也於大局無礙,何必因小失大,引起眾怒呢?”
“好!”突然有人冷不丁地喊了一聲,把大家嚇了一跳。始皇循聲看去,卻是公子扶蘇發出的讚歎聲。
扶蘇是始皇長子,為人賢孝寬仁,在朝野上很有些賢名。始皇雖然還沒有立太子的打算,卻希望扶蘇及早歷練政事,所以,從今天起讓他參與朝政。始皇於是笑問道:“扶蘇,你說廷尉之言好在何處?”
扶蘇上前,先給父親施禮,又向李斯、蒙毅等大臣謙恭地一笑,說:“廷尉之言,既有原則性,又不乏靈活性。兒臣以為法律是死的,立法宜嚴,但執行是靈活的,執法宜寬。這不等於不講法律原則。真理過頭一分便是謬誤,時勢人事千變萬化,並不是區區幾條律文所能囊括的。比如,秦地黔首習慣於嚴刑峻法且不尚讀書,焚書令很順利地執行。而齊魯之地文風盛行,幾乎家家都有藏書,執行起來當然會困難。大成殿乃孔氏祠廟,拆人家廟跟挖祖墳一樣,最易致民怨。何況孔仲尼在那裡被稱為聖人,要拆他的祀廟,一定會招來更大的民怨。兒臣以為,廷尉言之有理,大成殿不可拆。”
始皇聽了,點點頭,顯然很滿意,又溫和地問:“你以為該如何處置?”
“兒臣以為父皇應派一名有聲望、而且能代表您的大臣前去安撫,恩威並用,不難平息民亂。”
始皇看了李斯和蒙毅一眼,徵詢他們的意見。
李斯心眼靈活,早已看出始皇贊同蒙毅和扶蘇的意見,於是說道:“臣剛才說的話有些偏激,還是公子和廷尉的話有道理。臣贊同公子之言。”
蒙毅自然不會反對。
“那麼,派誰去呢?”始皇又問。
李斯趕緊低下頭去,生怕派自己去,他心裡比誰都清楚。《焚書令》由他一手造出,到了齊地,那些刺客遊俠非取走他的腦袋當球踢不可。
始皇何等聰明,早看出他的心意,也不為難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