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利潤,而營業利益則是18000元,如圖表12。3中第一欄所示。
圖表12。3 價格/利潤比較
現在,假設這位產品經理因為面臨競爭壓力,將產品價格降到每件專案9000元,則每個專案可以貢獻給經常性支出和利潤的金額就減為5000元。假設其他情況不變,重新計算這10個專案的收入是90000元,而新的獲利數字是8000元。價格下降10%(從10000元降到9000元) 的結果,使得營業利益下滑了55%(從18000元到8000元),參見圖表12。3的第二欄。
為了要維持原來18000元的營業利益,該公司必須再多爭取兩個專案。因為我們假設營業費用,即固定成本,並不隨著銷量的增減變動,所以目標是要產生至少60000元的貢獻毛利。因此,該公司現在得要承接12個專案,而不是10個(60000元除以新的每個專案貢獻毛利5000 元),如圖表12。3的第三欄所示。新增的兩個專案讓銷售額增加20%,才能彌補專案價格調降10%的損失。
我們可以進一步修正前述的損益平衡公式,以便能很快地看出價格改變所造成的影響。修正後的公式如圖表12。4所示。其中CM代表貢獻毛利(contribution margin,價格和變動成本間的差距),在本例中相當於10000元…4000元=6000元。而%CM代表每單位產品的貢獻毛利佔售價的百分比(6000元除以10000元)。最後計算的結果,就是要維持原有獲利報酬下,銷售單位數的成長率。
圖表12。4 針對價格變動修正損益平衡公式
這個公式可以進一步透過電子試算表(例如Quattro、Excel或Lotus),來仔細觀察價格變動的影響。縱向欄位中表示的是貢獻毛利,可能的價格變動則反應在橫向各列,而將縱向和橫向的變動因素套入損益平衡公式計算的結果,就可以產生如圖表12。5的試算表。
假使變動成本下降(譬如變成3500元)、貢獻毛利上升為65%,而其他情形維持不變呢?在這種情況下,銷量需要增加18%才能維持損益平衡。要是變動成本顯著提高(譬如變成7000元),使得貢獻毛利只剩30%呢?同樣,假設所有其他條件維持不變,那麼銷量得有怎樣的變化才能打平?答案是50%,或是新增5個專案。價格上漲的影響也可以用圖表l2.5來評估。然而,如果價格上升是必要的做法,那麼在調高產品價格的同時,最好搭配能夠增加產品價值的產品變動,或是額外的服務。
所以說,在審視價格變動的過程中,你必須瞭解這些變動對於想要維持損益平衡的要求之銷量有何影響,然後再問自己幾個問題:競爭對手在這方面有多少優勢?如果它們的變動成本更低,就有可能在價格戰中挺得更久。對手們希望削價競爭並維持價格在低檔的可能性有多少? 而顧客的價格變動敏感性如何?在價格變動後你有可能做到損益平衡的銷量嗎?請記住,試算表中的資訊並不能給你最後答案,它只能作為參考,幫助你作出更好的決定。
圖表12。5 用試算表進行價格變動的損益平衡分析
預測目標市場的價格敏感性
第三步是要預測目標市場的價格彈性。儘管有一些以研究為基礎的技巧可以用來預估價格彈性,但要進行這種形態的研究還是相當困難。但剛開始,你可以自問以下問題,先進行管理性的評估:
你的產品定位有多強?在顧客眼中的差異化程度如何?產品差異化的方向是針對重要、相關的特性嗎(產品差異化的程度愈強,而且被顧客認為愈重要,顧客對價格的敏感性就愈低)?
競爭情形是否相當激烈?顧客感受得到產品間的競爭嗎?還是顧客即使不買任何產品,還是能找到替代方式來滿足同等的需求(能提供顧客同樣效益的選擇愈少,顧客對價格就愈不敏感)?
過去碰到價格上升/下降時,對產品銷量的影響怎樣?企業自行調整價格和競爭對手的調價動作要一起考慮(如果過去產品價格調高並未造成生意大量流失給競爭對手,那麼你的顧客可能對價格較不敏感)。
你的產品是屬於一項大宗採購中的一小部分嗎(顧客購買你的產品佔他要購買的整個採購專案的比重愈小,對你的產品價格敏感性也就愈低)?
你的產品對顧客而言是屬於資本支出還是費用專案(產品的絕對價格愈低,顧客對價格也就愈不敏感,除非顧客針對一項單位產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