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毓奼薌跋�饉�械奈;��蚴且桓鍪�制惹卸�匾�拿�狻�

《大敗局》、《大敗局Ⅱ》所提供的19個案例,正是在這方面給出了反面的教材。我們看到,絕大多數的失敗都是忽視了經營管理最基本的原則,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經營的慘敗和自信心的喪失。在寫作這些案例的時候,我不由得會想起宋代理學家朱熹的那句被咒罵了數百年的格言——“存天理,滅人慾”。對於企業家來說,“存商理,滅人慾”也許是一個值得記取的生存理念。

在苦難中學習成長

這是一個還沒有老去的時代,你聽到的每一個商業故事都是那麼鮮活,你見到的每一個創業者都充滿了無限的野心。所有我們從苦難中學到的東西,都不會沒有價值。所有的犧牲、失敗,對於未來而言都是值得的。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很多年前曾經說道:“我們多麼幸運。我們不時遇到麻煩和災難,我們不能期望逃離生命中的灰暗時期——因為以輝煌或金色為落日的生命不是常有的。”

生命如此,國家如此,企業當然也如此。

對於一段不算太短的商業歷史來說,失敗並不可怕,甚至還值得期待。在今天的商業世界中,企業失敗率最高的地方是美國矽谷,而那裡正是全球商業創新的心臟。

就跟6年前我在《大敗局》的序言中所表述過的那樣,我仍然要說,我們應該為悲劇鼓掌。苦難從來是成熟者的影子。一位青年問俄羅斯天才電影導演謝爾蓋·帕拉傑諾夫:“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導演,我還缺少什麼?”後者認真地對他說:“你缺少一場牢獄之災。”事實上,對於所有的中國企業家而言,他們都正在經歷著一場從智慧到命運的“牢獄歷練”。

我最後要強調一點的是,本書所描述的失敗都發生在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試驗之中。

哈佛大學的商學史教授理查德·泰德羅在一本關於美國企業家的著作《影響歷史的商業七巨頭》中,開宗明義地寫道:“本書介紹了美國人最擅長的活動——成立和建立新的企業。”這是一種多麼自信而讓人羨慕的描述方式。我也是同樣渴望用這樣的語言來講述中國企業家們的傳奇。在過去的30年裡,一個偉大的“中國夢想”正在變成現實。在商業精神層面,它跟20世紀初期的那個“美國夢”有時候竟是那麼的相似。一群沒有任何資本背景、沒有經受過任何商業訓練的人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神話。正如泰德羅描述的他那個國家的企業家們一樣:“這些衝破舊規則束縛、創立新規則的人們,他們創立了一個個新世界(行情論壇),他們決心要掌握控制權,而不再受他人的控制,他們利用同時代人還不太瞭解的技術和工具為市場服務,而在一些情況下,他們還必須自己創造市場。”

因為要努力衝破和創造,他們可能旦夕成功,也可能瞬間失敗。當我在《大敗局》、《大敗局Ⅱ》中一一記錄下這些滴血故事的時候,內心常常有著難以言表的感慨。這都是有尊嚴的失敗——儘管有時候,他們會漠視道德的底線和破壞他們自己參與建立的商業準則,但在更多的時候,他們投身於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實驗,同時也承受著轉型社會註定難以避免的陣痛、煎熬和苦難。他們以自己的失敗為代價,記錄了一個時代所有的光榮、夢想與悲哀。

當你正準備閱讀所有敗局之前,我真的很想用泰德羅式的語氣開始自己的敘述——

本書介紹了中國人正在學習的活動——成立和建立新的企業,他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不過,他們現在已經越來越擅長。

吳曉波2007年4月

作品相關 跋

彼得·德魯克說自己“在學術界不是很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他跟大多數管理學家和理論家不一樣,他認為管理首先是一種實踐,而後者認為是“科學”。在為1983年再版的《公司的概念》一書所作的跋中,這位商業世界中最著名的“旁觀者”進一步闡述說,管理學其實是一門診治型的學科,對於臨床醫學的檢驗不在於治療方法是否“科學”,而在於病人是否康復。

當我在2001年寫作《大敗局》的時候,一直拿德魯克的這段話為自己打氣。它被出版社定位為“迄今唯一一本關於中國企業失敗的MBA式教案”,不過,它的寫作手法卻似乎是非商學院式的。6年後,中國企業的商業案例寫作已頗為繁榮,蔚然成風,在幾乎所有的大學商學院裡,但凡涉及中國企業的失敗案例教學,《大敗局》都會成為最主要的推薦讀本之一。這是我當年所始料未及的。

在創作《大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