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海南野稻也都被送到了這裡來。
那裡,就是上海縣雜交稻研究中心,裡邊既有種了數十年水稻的老行家,同樣也有一些常老二培養的學生。
都被常二郎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並且學習了常二郎給出的雜交稻基礎理論。
他們在那裡,乾的就是專業的給稻穀搞雜交,讓那些不知道多少萬年素未謀面的稻種們,相聚一堂。
然後在那裡卿卿我我,以便於生長出更加優質的後代。
感謝那位華夏的偉人袁老,常二郎覺得自己現如今做所的一切,正是因為有了袁老這樣的人在前方引路。
雖然研究雜交水稻的工作十分艱辛而又漫長。
但是常二郎不怕投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常二郎相信,雜交水稻,終將會在大明的土地上推廣開來。
這些更加茁壯,產量更大的雜交稻,會讓大明帝國的糧倉,多出更多的糧食。
讓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從背朝黃土面朝天的日子中抬起頭來,讓他們的兒孫後輩們,可以坐在課堂裡學習知識。
可以在工廠中提高大明的工業水平而努力,可以在商鋪中加快商品的流通,以及向整個世界,販賣大明的商品……
更少的農民,生產出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口,而那些大量脫離了土地的人口,則可以進入到工商業等各行各業中去。
創造更多的財富與社會價值,這就是後世的做法。
那麼憑什麼這個時代就不可以?常二郎吸了吸鼻子,站在那裡,雙手叉腰,手肘向後。
感謝老丈人對自己的寬容,還有姐夫哥對自己的看重,不然,就自己這些各種騷操作,怎麼可能到現在還能活得如此滋潤。
:()我岳父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