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二郎這位上海縣的話事人即將要趕回上海縣。
但是,奉命主持幫助倭國王子行悟平定扶桑國內亂的太子朱標則沒有離開。
原因就是,太子妃常氏再一次懷上了身孕,太子殿下怎麼也得多陪一陪自己的媳婦。
常二郎在臨離開之前也去探望了自己的親姐,順便對太子殿下的能力表達了佩服。
看來,自己這位剛剛成親的年輕人,還需要繼續努力才是,爭取早日為老常家開枝散葉。
不過在離開之前,常二郎還有不少的事情要做,第一件事情,那就是拉股東。
在他即將離開京師的前一天,常二郎幾乎邀請到了所有相熟的紈絝子弟。
之前有不少人,因為不怎麼相信常老二會懂得經營和治理百姓,所以沒有前往上海投資。
結果錯失了前期的一波巨大收益,令無數紈絝子弟捶胸頓足之餘,還被自己的長輩狠狠地收拾。
之後雖然他們也趕去進行了各種投資,但是收益則遠遠比不上吃到了肉的那幫。
而常二郎此刻正在屋內侃侃而談,告訴這票弟兄,什麼是銀行,銀行怎麼賺錢。
而且這個時代,存錢的業務不僅僅不支付利息,甚至還要向商賈收取一筆費用。
就類似於保管的費用,這也是常二郎與那些一干商賈的頭頭腦腦商議過之後得出的結論。
畢竟這年頭,願意拿來儲存的,十有八九是貴重金屬,要麼就是銅錢。
至於寶鈔那玩意,拿來存,呵呵,那不是搞笑還是嘛?
至於貸款,貸款貸出去的,要麼是銅錢,要麼就是銀票和金票。
雖然前期都只能侷限於上海縣境內使用,但是由於上海縣境內的商貿往來,經營活動十分繁榮。
所以那些商賈之士,非但不會介意,甚至會很樂意地使用這些金票與銀票來作為大宗商品的交易貨幣。
常二郎這麼做的原因,當然就是意圖利用銀行業,將那社會上流動的那些貴重金屬吸納到銀行來。
等到那些商賈都已經習慣用金、銀票來進行貨物貿易之後。
銀行網點將會繼續擴張,直到遍佈整個松江府,甚至是整個直隸。
。。。
最終,經過常二郎的三寸不爛之舌,再加上一干王公勳貴有了前車之鑑。
所以這一次,所有人都慷慨解囊,一次就讓常二郎籌措到了價值五六萬兩白銀的金銀。
雖然這點貴金屬放到明末,一位富庶之地的財主都能夠從兜裡邊掏出這麼多來。
但是這是在明初,每年的銀課不超過兩萬兩的大明初年,能夠籌措到這麼多,已經說明常二郎的號召力很恐怖了。
只不過這麼一來,常二郎就不得不再增加前往上海縣的行李。
畢竟那麼多的黃白之物,哪怕是他力能舉鼎,可是舉不動五六萬兩黃白之物。
只不過,押送這些行李的重任,常升直接就委託給了自己的心腹常威。
而他則帶著自己的二秘柔兒還有一些輕軟,輕裝上陣,朝著那上海的方向疾行而去。
一直到趕到了常州,在這裡踏上了水泥官道之後,常二郎的前進速度這才慢了下來。
從這常州直抵上海縣城,足足有三百多里地的路途。
這裡也終於鋪裝上了水泥官道,相信用不了太久,長江三角洲經濟經濟圈,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向周邊輻射經濟商貿影響力。
而在這一路上,光是運輸棉布的車船,就令人目不暇接,數不勝數。
相比起那喜歡經營高階絲織品的蘇州府,常二郎抵達了那上海縣之後就已經在籌劃著紡織業。
主要還是為了避免與那蘇州地區形成競爭關係,導致前期就陷入到地域爭鬥。
在常二郎的籌劃之下,現如今,上海的紡織業的發展,甚至已經超過了蘇州。
畢竟絲織品,那玩意是養出來的,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更多,當然利潤也更高。
可是常二郎搞的棉布紡織業,棉花那玩意,在西北邊陲之地,絕對是絕佳的經濟作物。
特別是當與西北之地進行了深度合作之後,這兩年來紡織品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絲織品數倍不止。
與那隻走高階路線的絲織品不同,紡織品主打一個物美價廉,薄利多銷。
那些蘇州的紡織業商賈一開始還很憂心忡忡,擔心兩邊相互搶生意。
等到後來發現大家玩的並不是同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