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
他董卓有王莽當年的威望嗎他董家有王氏當年根基深厚嗎如今天下又能比得了漢之權威嗎
王莽當年都是身死族滅,他不覺得自己篡漢自立後能有好結果。
但董卓同樣有自己的危機感,那就是作為大漢的外戚,能有幾家善終的可能也就是陰家有個好結果,就是馬家不也是有一番折騰嗎
而董卓又很瞭解小皇帝的為人,知道這人刻薄寡恩,那個劉備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都覺得是他董卓要讓劉備出京鎮西,但不還是小皇帝自己扛不住壓力,要拋棄劉備的嘛
可憐這劉備的確是忠心,他一個前漢中山王之後,血脈不知道比當朝的這些宗親要疏遠了多少,卻要把命送了。
哎,就那麼點名分,玩什麼命呢
所以董卓知道,一旦自己死了,那董家經營起來的勢力就會樹倒猢猻散,而以劉協的為人,到時候他們董家還能好
還是那句話,他董卓好不容易有了後,不想百年之後,做了沒人供奉的孤魂野鬼。
所以董卓必須在自己死之前,就將這些隱患給清除掉,不然以他弟弟綿軟的性子,肯定是要在小皇帝手上吃虧的。
那該用什麼辦法呢
外戚的權力是不穩定的,說到底他還是依附於皇權。一旦董太后不在了,他董家還算哪門子外戚
而篡漢他董卓又不願意,無論是理性還是感性都不太能接受。
所以想來想去,唯有請封秦王這一條。
雖然這王位還是天子封的,但在這封國中,他們董家才是權力中心,他們董家統治大雍州之地,那就是名正言順。
反倒是天子會成為虛君了。
董卓想來想去,就覺得只有這一條可以在董家和漢家之間找一個平衡,也讓他董卓全忠孝的兩難。
如此,他就將這些想法全部告訴了弟弟董旻,而董旻雖然覺得對不住天子,但到底還是傾向於兄長的。
畢竟兄長說了,他百年之後,這秦王之位雖然會被他的兒子繼承,但他生前的一切權柄都還是會留給他的。
也就是說,董旻將代替董卓,權傾朝野。
其實這樣的安排也是有董卓的私心的。
那就是董卓只是想讓董旻做個過渡人物,充其量就是周公,而不是說要把繼承轉移到他弟弟這一系。
兒子即便年齡再小,那也是自己的兒子。
日後他董卓死了,兒子終究是要祭祀自己的。自己作為秦王系之祖,神鬼牌終究是放在最上頭的。
而如果是他弟弟承襲了秦王,那弟弟和自己就算是再親,也不會將董卓的神鬼牌放在秦王宗廟裡的。
反而是他什麼都沒有做的父親,會被他弟弟請入宗廟中祭祀。
到時候忙活一切的董卓,那就是真的白忙活了。
這些心思都非常細膩,但所思所想卻都是一個將死之人最看重的事情。
所以在公開舉弟弟董旻作為話事人之前,他讓自己年幼的“長子”坐在自己的床榻邊,然後讓弟弟給兒子磕頭,以定下上下之分。
董旻是個重感情的人,他對於權力並沒有兄長那樣著迷,就如同他信任兄長請封秦王的決策是對的一樣,他也認為兄長這一安排也是最好的。
如今天下形勢危急,泰山軍已經在北、東兩面包圍了關西,如果董家在這個時候還要內亂,那怕是要大禍臨頭了。
但理性的算計到底還是理性的,而董旻從來不是一個堅強的人。
此刻,他感受著小皇帝的期許,董旻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再一次倒向了感性,他對著李儒,對著兇橫的侄子,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漢家家法,不立異姓為王,我等後世當敬守。且大敵當前,猝立丞相為秦王,我以天下郡守二千石譁然。封王之事茲事體大,不若等丞相百年之後,再追封為好。”
董旻說完這句話,直接讓李儒和董璜等人目瞪口呆。
他們不曉得董旻是說什麼胡話,什麼追封追封秦王和活著立為秦王那是一回事嗎
但李儒和董璜都不敢輕舉妄動,他們並不知道董旻忽然倒向皇帝的原因是什麼,只好先按捺住些許驚慌,等下朝後找董卓商量。
而董系的人都不說話了,那些漢系大臣更是喜出望外。
原先一直躺在席子上閉目裝暈的趙溫這個時候不裝了,直接起身大喊:
“驃騎將軍所言甚是,甚是。前幾日潼關方向還送來軍報,說關西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