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百三十四章 尹霍

今外辱在側,急需在中朝補充曉略軍事的人才,作為參贊軍事,而董承就是這樣的軍事人才,有他補充入尚書檯,對後面的關中防禦戰會有裨益。

而提拔伏完的理由更是沒毛病了,因為伏完本身就是一個“好”幹部。

作為伏氏精學的出色子弟,伏完是典型的經學型官員,提倡聖人之道,以純孝愛民翁名,本身就在朝野有很大的影響力。

將他補入尚書檯,本身就是眾望所歸的事情。

所以二人的任命無可指責,至於兩人都是皇帝的外戚身份,那隻能說是個不起眼的誤會。

當然,伏完本身也不是個不通權變的人。

當年在楊彪等人發動前殿政變失敗,其人和一眾正臣都被關押在詔獄。

而時為廷尉的伏完直接上書,說為了防止楊彪等人在審訊過程中說了些不該說的話,就建議不要審訊了,全部處死。

當時負責朝廷的已經是董卓了,他當然滿意這個建議,因為他自己本身在這件事中也不乾淨,深怕楊彪在過程中說了不該說的。

而小皇帝則是被說服的,因為伏完這事還是挺周到的,因為要是楊彪說了宮闈種種或者先帝種種,肯定是不好的。

到時候這忠還怎麼講,這朝廷顏面還怎麼維持

所以伏完的這條建議很快就被採納,楊彪也因此速死在詔寺之中,後來連葬到哪裡都沒人能說清楚。

也是因為這件事,伏完入了董卓的眼,讓他的女兒入宮做了小皇帝的皇后。

此時病入膏肓的董卓可能做夢也沒想到,當年自己隨手一筆,就會給自己挖出這麼大的坑。

到現在,小皇帝做到這一步的時候,朝廷上下已經沒有人有幻覺了,都知道那條市井喧囂的謠言是真的,皇帝真的要對董系的人下手了。

此時的劉協,在決策圈有趙溫、在擬詔圈有董承、伏完,在執行上有沮儁等武人,還有倒戈的涼州系武人,可以說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小集團了。

如是,除董行動次第展開。

而在行動之前,劉協發起了一場大辯論。

這一次在朝廷上,皇帝問眾人如何評價“伊霍之事”。

在政治上,所謂的伊霍之事是有雙重理解的。

往好的方面說,那就是伊霍之事符合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

對社稷之忠是大忠,對君主之忠是小忠,大臣在兩者不可得兼之時能識大體。

而伊霍就是這樣大忠之人。

而同樣的事情,往壞的方面講,就是將皇帝玩弄在鼓掌中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此時,劉協就是用這個辦法去測試朝臣們對除董一事的態度,是看擁護的人多,還是反對的人多。

這種以小見大,正是政治家玩弄政治訊號的典型手段,從這方面看,小皇帝果然不愧是權術高手。

本來這事到這個程度,這測試也就是走個過場了,在場這些訊息靈通的朝臣自然不會在這個關頭犯什麼傻。

但偏偏從人群中走出一人,對著小皇帝就是一頓磕頭,聲淚俱下:

“伊霍再如何,也是商臣、漢臣,恪守的也是為臣之道。試問,昔日伊霍在世,看見泰山賊入關,焉不是忠臣名將陛下,萬萬不可冒此大險,一旦招起大變,社稷難存啊。”

劉協的臉色非常難看,因為跳出來反對他的就是趙謙。

這個泥古不化的老頭,怎麼還在擋著道呢

真當他這個皇帝不敢殺一二青綬為大事祭旗嗎

如是,劉協看著磕頭的趙謙,露出了危險的表情。

……

此時,在皇帝召開尹霍故事的辯論會時,董家人已經在行動了。

來自邊地的武人們短於權術,在之前的朝政爭奪中大大輸給了皇帝,但這些人卻有著自己的行為邏輯。

那就是少給乃公扯什麼權術,涼州漢子操刀上去就是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