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九江、廬江一帶就陷入了混亂之中。
也正是這個時候,孫堅崛起於江東,後面更是獲得了朝廷的節鉞。
他在得知九江這個地方竟然太守空虛,親自帶著大軍從江上溯游而上,然後在濡須口這裡進入了淝水。
也正是親自走了這一趟,孫堅發現這個濡須口簡直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易守難攻。
從淝水往下進入長江的一段,水道狹窄,這就喻示著敵軍只能用輕舟南下。
那他只要在濡須口設立水砦,將巨舟佈置在廣闊的江面上,就可以對北面之敵形成壓倒式的優勢。
孫堅既然這麼想的,然後當即就下了決定,命令江東方面立即組織工匠、民夫,在濡須口設立連環城砦,然後又在江面上設定水砦,以為水陸要衝樞紐。
下了命令後,孫堅就帶著艦隊繼續沿著施水進入合肥,再沿著合肥邊上的淝水,一路直到淮河南岸的壽春。
當江東的鉅艦掛著漢旗,尤其是孫堅的樓船座艦上還懸掛著天子授予的節度,壽春城內的陸駿就帶著郡吏們出城拜見。
因為當時朝廷在河內一帶遭遇大敗的訊息已經傳到了九江這裡,陸駿這些人實際上已經知道大漢已經不可挽回了。
所以當江東猛虎孫堅帶著軍艦抵達壽春,他們商量了一下,認為唯孫將軍可以保東南。
而當孫堅下船,聽聞眼前這陸駿是出自吳郡陸氏,大喜。
為何
因為當孫堅決定割據江東以爭中原後,就有意識的扶植江東本土派,讓他們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團,這樣才好和中原的王朝有割裂。
而當時江東之地,能稱為望族、士族的,就是四家,分別是顧、陸、朱、張。
可以說,江東這個地方,九成九的人才都是出自這四個家族和他們的門下。
而此四家呢,也看重了孫堅絕強的武力,認為能在亂世中保護東南利益的,正該是孫堅這樣的武夫。
所以四家也即刻倒向了孫堅。
而此刻,當孫堅聽聞這陸駿就是出自陸家後,心裡糾結的地方頓時就消散了。
因為在當時,他孫堅還只是吳郡太守,壓根沒有名義去佔壽春。而如果表其他人作為九江太守,他又不甘心。
如此,在得知陸駿就是自己人後,孫堅終於大膽決定,表陸駿為新的九江太守。
此時揚州地區都和朝廷隔絕日久,這裡的表,實際上就是孫堅自己任命的。
本來這也是某種程度的僭越,並沒有足夠的合法性,可很快,周瑜就從京都逃了回來,雖然他最後沒能將何太后他們帶過江,卻帶回來一封蓋印詔書。
此封詔書正是周瑜自己矯詔寫的,任命孫堅為揚州牧的任命書。
但不管誰寫的,詔書上的蓋印是真的,所以孫堅這個揚州牧也就是真的。
如此,孫堅才正式任免了自己的小舅子吳景作為新的九江太守,駐紮壽春,而陸駿則被提拔進了幕府做了兵曹。
其實別看孫堅和四家嘴上說的一體,但說到底,在孫堅的心裡,還是隻有自家人才能被信任。
本來如果陸駿是其他地方的太守,孫堅可能也就大度一下了,可當孫堅親自到了壽春,看過壽春的地形後,卻一點不敢將此地留給陸駿。
在看完壽春後,孫堅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
“南得淮則足以拒北,北得淮則南不可復保矣。”
如此咽喉要地,他要是給了陸駿,他孫堅晚上都睡不著。
也是因為認識到壽春的重要性,孫堅在任命吳景作為九江太守後,還做了以下幾件事。
他首要的就是解決禍亂九江一帶的宗賊,也就是陳蘭、梅成等霍山賊。
而孫堅處理的這件事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單槍匹馬,只帶了一把刀,一壺酒,就這樣進了潛山了。
他走的時候,停駐在淮水上的舟船甚至都沒發現。
等眾江東將領們發覺開始著急的時候,孫堅回來了,還帶著陳蘭、梅成二人和他們手下的宗部一萬五千口。
孫堅靠著個人魅力征服了這兩人,兩人信孫堅,並在孫堅的安排下開始在壽春以南,淠水東畔定居。
這裡本來就土地肥沃,適合這兩部宗賊發展生產,另外一方面,兩部也可以作為壽春城的後備軍,隨時支援北面的壽春。
在收編了陳蘭、梅成後,孫堅又收編了潛山一帶的雷緒,大抵平定了壽縣以西的廣大桐柏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