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南方早已經不是前漢時期的樣子了。
對帝國來說,所謂的南方就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廣大地區。長期以來,這裡都屬於文明世界的邊緣地帶。
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南方過於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必要性,且在莽莽森林中開闢田地和建立灌溉系統,這對於一個初生文明的難度太大了。
雖然那後面南方陸續出現過如楚、吳、越等能和中原抗衡的大國,但這些國家更多的是和中原互動的結果,其本身在南方的開發程度並不宜高估。
實際上,直到在戰果後期,揚州所在的江東的確在土地肥沃的程度上仍然被視為下下,甚至很早就作為楚國熟地的錦州,也只是得了一個下中的評價。
到了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還是將楚越的確描述為:
“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執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也就是說當時的南方依舊還是依賴於漁獵採集,這些方式所獲得的產品大多隻能果腹保暖,不能像穀物一樣積累成財富。
而且這些食物也很有問題,多數江淮以南的人都會早夭。
可以說這樣的看法,在當時的帝國精英們中是非常普遍的。
南方,狗都不去。
但隨著新莽時期中原大亂,越來越多的中原人南下中原,同時因為南方地方豪族的崛起,他們也開始重視江東地區的水利設施。
隨著人力的流入,技術的增強,地方豪族勢力的崛起,整個南方獲得了空前的大開發。
其實就水熱條件來說,南方和北方相比,有著太高的條件了。
而無論在什麼時候,哪地方能養活更多的人,哪地方的人就會越來越多,直到他土地承載的上限。
就陳登自己的家族記載中,南方的人口增長在這二百年間獲得了巨大的增長。
到了本朝最後一次的人口統計,位於南方的諸郡人口中,丹陽郡六十三萬;會稽郡四百八萬;吳郡七十萬,比之中原亦是大郡;
而豫章郡人口更以一百六十六萬高居全國前茅,遠超河南尹、潁川郡。
而這還只是戶籍上的人口增長,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那就是戶籍上的人口是國家的,剩下的則是自己的。
而依附於地方豪強的人口數量實際上要比戶籍上的還要多,再加上那些逃亡到山林裡,被稱呼為百越的人口,真實的南方人口數量已經相當不小了。
人口多了只是一個結果,其背後蘊含著南方終於可以成為糧食產出重地了。
實際上,朝廷那邊也是直到安帝時期才認識到這一點,這才兩次大規模調集揚州、荊州的租米,去賑濟淮河流域及更北方的郡縣。
可即便這樣,還是有太多人低估了南方的潛力了,還覺得南方只是爭霸舞臺上可有可無的存在。
但陳登並不屬於這群人,他相當重視南方,甚至要不是為了收復淮北地區的失地,他一定會將州治放在廣陵,以方便攻略南方。
只是可惜,如陳登這般見識的還有一人,那就是孫堅。
這個在中原戰場中失利的天才將領,在處處碰壁後,終於將目光放到了他的家鄉。
所以,陳登慢了一步,孫堅已經整合了大半的揚州和豫章地,已經不可為敵,只能為友了。
如此,才有了陳登相約孫堅北過長江一會的想法。
其實孫堅也將這次北上當成一個重大契機。
那就是陳登說到底還是江北人,對於南方的情況實際上也是帶了點濾鏡的。
和中原成熟的開發系統不同,此時的南方文明更準確的是一種沿著水網分佈的點狀文明。
在水網密佈的地區,經過兩百多年的開發,的確成了高產的魚米之鄉。
從北方移民或者地方郡縣編戶的,基本佔據了南方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然後沿著水路交通線,建立屯民點和郡縣,然後再向周邊輻射。
但實際上有這些條件的平原和河谷只佔南方的非常小的一部分。
在大部分南方地區,丘陵才是最主要的存在,可能十份土地,八份就是丘陵地。而且這個比例越是向西南發展就越高。
那些地形崎嶇、山岩遍佈的丘陵地區是完全不值得開發的,南方沒有這個人力去做這樣的土地平整工作。
於是,所謂的漢人文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