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百六十七章 浮橋

其實這也正常,因為漢人群體在南方雖然不少,但和祖祖輩輩居住在這裡的山越人一比,卻如同滄海一粟了。

如果不搞這種大漢本位主義,少量的漢人很容易就被山越人給同化了。

不要說什麼大漢文化更先進,誰同化誰其實就看群體的人數,只有廣泛的人群才能形成社會氛圍,而一旦形成了,那就能對人進行同化。

所以,其實不只是江東這邊如此,像幷州、益州、涼州、幽州、交州這些邊地,都盛行大漢本位文化,是相當歧視異族人的。

江東這邊歧視山越人,但也總想辦法招徠山越下山定居,不然叛服不定,州郡地方也頭疼。

可你招人下來就下來吧,給人家漢人身份不就行了但偏不,還專門給人家一個稱呼,叫歸正人。

這個詞可以說是相當輕蔑他們這些人了。

合著,山越人以前在山裡就叫不義人了

而梅乾就是這樣的歸正人,他們家族因為感於孫堅的豪傑氣魄,也因為山內艱難,這才答應出山定居的。

本來梅氏宗主梅成給弟弟梅乾謀求了郡裡一個雄職,就是專門掌審查的督郵一位。

這當然也算是梅氏放在孫家這邊的人質了。

但最後那吳景直接回了句:

“此歸正之人,如何能為我郡之大吏”

然後就將梅乾放在了幕府做了個文書,還覺得是抬舉了梅乾,讓他好生在幕府文氣所在薰陶薰陶。

當時孫堅已經回了江東,淮西一應事都歸吳景決斷。

而梅成沒靠山,又覺得吳景是自己的頂頭上司,所以就將這個虧給忍了下來。

但梅成能忍,梅乾卻將之視為奇恥大辱。

那個時候,他就將吳景這些人給恨上了。

他本來就是山裡人,對於孫氏也沒有多少認同感,現在又受辱於吳景,自然想要報復這些傲慢的孫家人。

但你說梅乾真的就只有這一個原因嗎

那肯定不是的,因為從功利角度上來說,他非常慶幸自己能從孫氏陣營跳入泰山軍這一方。

梅乾在吳景的幕府中不是沒收穫的,至少透過往來的機要文書,他對天下局勢是非常清楚的。

現在明眼人都知道泰山軍一定能得天下的。

這在泰山軍徹底擊敗雄踞中原的袁紹時,就已經沒人懷疑了。

人的決斷其實都來自於歷史,歷史上發生過什麼類似的,人們就會傾向於現在也會有差不多的結果。

而歷史是什麼呢

那就是小二百年前的光武皇帝在勢力如泰山軍一般的時候,人家都已經稱帝了。而什麼益州、隴西之地,都不過是癬疥小敵。

如中原核心區的百姓們,那時候都已經認為亂世結束了。

這就是歷史。

所以此時在梅乾的認知中,此刻泰山軍就是當年的光武皇帝,大局都已定了。

而能在這個最後關頭,跳上泰山軍,那無論是對於梅氏宗族還是他梅乾自己,那都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梅乾也明白,天下戰事已到了尾聲,像他這樣降俘出身的,如果沒有殊勳,其實也就是混個平淡。

但梅乾偏偏還就有這個立下殊勳的機會。

他很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降將在,徐晃獨用,而是非用自己。

不就是因為他梅乾熟悉淮西的軍情,瞭解壽春的虛實

所以梅乾也將淮西之戰當成自己撈取軍功,仕途上升的最佳路徑。

為此,在徐晃駐紮在八公山的當夜,梅乾就親自寫信給南面的梅成,說服他盡起宗族部曲,北上壽春,以為內應。

是的,裡應外合,這就是梅乾給徐晃的建議,也是他們梅氏一族入泰山軍的投名狀。

而徐晃答應了。

但在梅成等人來之前,徐晃還是得靠自己。

正如王上總說的那句話:

“靠山靠海都不如靠自己。”

……

徐晃攻打壽春的第一步,不是什麼衝車巢車一應俱上,而是開始老老實實的建浮橋。

可這不都過了淮水嗎,怎麼又要修浮橋呢

其實這就要說到壽春具體的地理情況了。

壽春北面是八公山,但在這中間還有一條淮水的支流。

而在這寬闊的支流上,又有數座河中島,上面都佈置了數股淮南兵軍砦,專門用來斷絕泰山軍架設浮橋。

既要架設浮橋,又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