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百一十三章:錢糧

的數次改制,軍隊越來越向經制之師發展,凡各軍各營,軍額都有限數,一增一減悉要向樞密院申請,由樞密院批准,才能增減。

而樞密院如何控制各軍的人數呢?就是按照兵額髮放錢糧俸祿。

其實,這個兵餉也是這幾年才陸續實行的,以前泰山軍擴充軍隊壓根不費一錢,只需要為兵士們提供冬夏兩衣,以及日常口糧就行了。

因為這些人來當兵,本身就是此前泰山軍在地方上重分土地後換來的。

但隨著時間過去,泰山軍的戰場從河北也一路到了幷州,到了中原,這些人早就遠離了家鄉。

過去戰場在河北時,這些護田兵出身的還能為了保衛鄉土,護住分得的田地而拼命,可現在已距家千里了,過去的初心早就不在了。

當然,受軍中宣教使們的影響,大部分泰山軍都將過往為小家的想法轉變為解放大家的公心。

越來越多的吏士們也意識到,只有全天下的窮苦人都能如他們有田耕,他們才能真正的守住傳家的基業。

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享受著這份偉大事業,能為王上的黃天大業做出貢獻,所有人都深感榮幸。

雖然解放天下的大業中,不乏建功立業的機會。但實事求是的講,這種機會對於大多數吏士們來說還是比較遙遠的。

而等這些人轉業回去,就會發現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是要落後社裡其他人一大截的。

道理很簡單,每一個吏士都是家庭中的重要勞力,他離開家庭的生產,但社裡其他沒人參軍的家庭卻一直在生產。

這一進一出下,雙方的差距就這樣拉開了。

而且發餉不僅能約束住軍隊劫掠,還能提振地方消費。等這些轉業的吏士們回到家鄉,手裡拿著積攢幾年的軍餉,必然是修房娶妻,當地經濟如何能不好。

所以,張衝不怕發錢,就怕錢都爛在倉庫了,那才是什麼都沒有了。

張衝還是有簡單的經濟學常識的,知道錢只有流通起來,才會越來越多,反而都存在府庫裡,那就是一堆破銅爛布。

正是得益於這份見識,張衝對於賞賜這件事從來都是很大方的。

其實在前世時,張衝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常在史書上看到一些皇帝動不動就大量賞賜下去,比如宋真宗去封禪泰山的時候,將府庫的錢如同潮水一樣賞賜給沿道的百姓。

還有一些好大喜功的皇帝,每每有外酋朝貢時,國家就會數倍返回過去,這些都曾讓年輕的張衝認為,這些人都是敗家子,兒賣爺田,不把錢當錢。

而到了張衝有了一些閱歷,對經濟學有了入門的認識後,他才意識到,在那個缺乏市場調控的時代,大規模的賞賜是提振經濟的不多的手段了。

所以,張衝不僅給軍士們固定發餉,戰後敘功的時候還有賞格,可以說,對軍中吏士們是極致優渥了。

緊財政確實好,能將足夠多的錢投入到社會財富的流通中。

但可惜,要想實行緊財政,就必須要有嚴格的稅收制度,以及一支人數眾多的稅務鐵軍,如果少了後著,錢撒下去卻收不回來,那就真成了明朝了。

無論是國富民窮還是國貧民富,都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張衝也在尋找著兩者之間的平衡。

但給軍隊發餉還是按照張衝的意志給貫徹下去了,而且達成的效果就很好。

這些年,當退役的軍士們帶著豐厚的軍餉回鄉時,治下對於泰山軍的追捧和愛戴是肉眼可見的提高。

毫不誇張的說,在冀州一些富裕地區,大夥甚至自己掏錢,也想讓子弟們參軍。

民間對於參軍就是這麼趨之如騖。

本來嘛,既然是發餉,那必然是發錢的,而本朝一貫以來的錢就只有銅錢,至於這些金銀都還只是上流社會流通。

比如前漢時,王侯之家必須要每年繳納給皇帝一筆錢用於祭祀。而這筆錢就是按照王侯食邑的戶口數量來繳納的。

換言之,這筆錢呢,就是朝廷對於公侯們每年徵收的一筆人口稅。

在漢代時,公侯們繳納這筆錢就是用黃金來繳納的,所以也叫酎金。

所以黃金也就是多用在上層的祭祀上,民間還是多用銅錢和布帛。

但張衝明白,這兩種都不算是好的貨幣。

銅錢流通的歷史非常久,但因為銅本身就具有使用屬性,無論是鑄造銅鏡還是其他材料,都要耗費大量的銅材。

所以在流透過程中,銅錢必然是不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