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此豁口是在五臺山西北方向不遠,穿過這裡就能到達忻定盆地。
而趙人當年為了抵禦胡人從這兩個地方南下,威脅後方的汾水地區和太原地區,就在這兩個通道修築了兩座關隘。
偏西面那關叫樓煩關,而東面那關就是雁門關。
此兩關是北疆防禦之重關,一直就有邊兵駐防。
綜上,漢人在北疆的防備體系依舊有效,胡人南下的威脅雖有,但並沒多大。
也正是有這份安穩,他盧植才將主要心思用來攻滅泰山軍。不然以他的天下觀,早就帶兵攻打胡人去了。
這一次盧植來代地募兵,也有這樣一份心思,他想多招點精壯胡騎帶到南邊,這樣還能對北疆的防禦減輕點壓力。
有了這一心思,盧植對這次的互市的重視就更高了。
漢人與草原之間比較系統的互市是在高祖時期。劉邦自白登之圍後,就開始了與匈奴人百年的和親之路。而與和親一以貫之的就是互市。
也就是漢以巨量的鐵器、絲織品和其他手工業品及糧食等,交換匈奴的數以萬計的牛馬。
後來,即便到了漢武時期,這種互市都沒有斷絕,因為這對兩方來說都有巨大的利益在。
對漢人來說,互市獲得的戰馬資源是其武備中重要來源,還有貿易中的牛、驢、騾這些牲口對漢這種農耕文明的生產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所以漢人不願意關閉互市。
那胡人要和漢人互市,是為了那些絲綢享樂嗎?也並不全是。
對於胡人來說,互市最大的作用就是獲得漢人的糧食。依靠這些糧食,胡人的上層集團才能構建一支屬於中央的軍隊,才有聯盟的基礎。
胡人相比於漢人在剩餘財富的積攢上存在著巨大的不足。
胡人的主要生存資源都來自牛羊,但這些東西可能一個冬天就會全部凍死。此外,牛羊需要不斷遷移水草放牧,如果手下的人都去放牧了,誰來構建一個屬於中央的權力機構?
所以從漢地獲得的糧食就成了胡人維繫一個上層建築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也正因為此,與漢人的互市完全被胡人的上層保持著。那些零星的草原部落只能鬆散地與漢人行商貿易,換一點小東西。
所以盧植為了吸引胡人們來代縣,專門在代縣開了互市,而且允許任何部落都來這裡交易。
但胡人在互市中,對糧食的需求是最大的呀。那盧植有糧嗎?沒有。
現在中央衰落,對邊地的轉輸已經停了很久了,現在幽州的糧食除了一部分自產,就是從河間、渤海等幾個冀州地區還能獲得點糧食。
這點糧食供應他手上的三萬兵團就已經捉襟見肘了,又如何有多餘糧食賣給代地胡人?
但盧植沒有糧食,但他有鐵器啊。相比於糧食,鐵器就更讓胡人們眼熱了。畢竟你有鐵器,別部落有糧,那別的部落就是你的糧倉。
這個道理,胡人們自然也懂。
但盧植賣鐵器給胡人,豈不是犯了防守的大忌?明明擔心胡人勢大會不會南下掠奪,還賣鐵器給胡人?是不是傻!
只可惜,盧植不傻,相反還有著第一流的智慧。
因為他明白,此時胡人如果有了大量鐵器輸入,並不會第一時間將刀箭對準漢人,而是會對準附近其他部落。
為什麼?
因為漢人躲在關隘後面,你胡人就是有鐵器又如何?還不是打不進來?反而當你有鐵箭,別的胡人部落還在用骨箭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那自然是搶他呀,兼併他呀。
所以,這就是盧植的“奸詐”。
他用大量的鐵器來與胡人交換戰馬,然後又招募大量的胡人精壯到內地。之後輸送的鐵器又在代地捲起一場血腥的廝殺,胡人的實力必然將會被削弱。
以上本來還只是盧植在薊縣想的,等他後面巡駐到了代縣就更堅定了。
他從大家生活都很難的情況後,盧植越發肯定要執行鐵器互市了。
因為他打算用鐵器武裝這些親漢的胡人勢力,讓他們作為草原胡人和漢人之間的防禦帶,讓他們去和北面的生胡去廝殺。
可以說,盧植的此策是將方方面面都玩明白了,可以說不輸他北地第一大儒的名頭。
但盧植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發展。即便一切的開頭是他啟動的,但最後的結果卻依舊不是他能控制的。
鐵器互市政策在開始確實可以符合盧植以上的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