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七十八章 血殿

此時在殿外,楊彪的耐性已經耗盡。

他再忍不住對當頭的劉松道:

“宗正,這個時候咱們該進去。哪有聖上不虞,臣子卻不在的道理。”

劉松當然知道楊彪說這話的深層意思,那就是如果皇帝駕崩了,但他們不在,就沒準給殿內那些內朝臣矯詔的機會。

此前宦官集團之所以能鎮壓黨人和士大夫集團,就是因為這些宦官矯詔調動城內的軍事力量。

但劉松作為宗室,維護皇家的威嚴就是最大的道理。

沒有聖上的傳旨,私闖前殿,那是何等忤逆不尊的行為。所以即便劉松心裡也是如楊彪一樣擔憂,但還是忍住了。

他面無表情:

“臣子的道理就是陛下讓我們到哪就到哪,別那麼多心思。”

這話說得有點重了,楊彪畢竟也是三公之一,還是如今清流之柱,這麼說讓楊彪有點下不來臺了。

但又如何呢?

劉松對楊彪的跳脫實際上是非常不滿的。

他也隱隱約約聽說楊彪結社了一批士族少壯,要學當年陳蕃那樣,舉行兵諫,好徹底剷除宦官們。

但這種舉動在如今的局面下可以說是非常不智的。

前線函谷關已經大戰,本來陛下不虞就已經影響了前線士氣了,要是再爆發內亂,那關西還能抵擋住關東?

所以對於楊彪這種不顧大局的小動作,劉松絕不容忍。

楊彪見劉松這麼食古不化,還想再勸,就見其人已經拂袖揹著自己。

楊彪大怒,難道他就是好相與的?

就在他破口要罵的時候,太尉馬日就拉住了他。

馬日出自扶風馬氏,是本朝真正的戚室。別看他楊彪出自弘農楊氏,但真要論,這馬氏才是關西第一。

所以當馬日拉住楊彪後,他就是有氣也沒法發,只能遠遠對著劉松嘲了句:

“豎子,誠不可與謀。”

在楊彪和劉松這邊鬧的時候,人群的後面,劉範額頭冒著虛汗,正不斷瞅著人群裡的其他人。

這些人和他一樣都是胖大打扮,朝服裡一定是穿了東西的。

這幾個或是楊氏的門生,或是心懷忠義的僚屬,銳意進取。總之這些人是關西朝廷裡的少壯派,平日皆以楊彪為魁首。

這些人有十二人,分別是劉範,李約、韓貞、李輿、馬宇、王璠、郭行、羅立、孟琯、顧邕、魏紀、魏艾。

這十二人就是楊氏的十二虎將,這一次剷除宦官們就是他們和楊彪等人策劃的。

而且這些人不僅自己策劃,還要自己動手。

這就是漢士之烈。

千萬別覺得這些人都是什麼倖進之輩,只是想在大事中謀得一份富貴。這裡面哪一個都是有身份的。

如劉範就是益州刺史劉焉的長子,妥妥的宗室之後。按道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種動刀兵的事怎麼也輪不到堂堂益州刺史之子來做。

但劉範偏就做了,而且還是這個集團裡的核心人物。正是他鼓動楊彪為漢室計,當斷則斷。

而如李約、韓貞、李輿等,都是關隴的巨室子弟,舉薦入朝為郎。這三人素果敢堅毅,志勇決略,在被劉範聊了幾次後就毅然加入了楊彪這個隊伍。

然後像馬宇、王蟠、郭行、羅立、孟琯、顧邕、魏紀、魏艾等,不是來自扶風、就是來自太原、或是偏僻江南,都是有一份能說道的背景的。

但這一刻,這些人皆如匹夫一樣,決定親自有手中骨朵,下場拼殺。

為何要如此呢?

這是孟琯的建議。

孟琯出自扶風孟氏,是前涼州刺史孟佗的兒子,他還有一個弟弟孟達。

和他那個攀附宦官的父親不同,孟琯自幼就痛恨宦官,許是對其父阿諛的行為不恥的一種逆反吧。

孟琯自負奇才,銳意進取,不以其父蔭就蒙童子郎,之後又以文章效用蘭臺。當時楊彪就為侍中,是孟琯的上司。

二人因皆憤恨宦官倒行逆施,性格上也是那種詭激乘險的,所以建立了非常深的私人關係。

這一次行動,孟琯就是主謀之一。

就是他建議大夥皆披內甲,袖藏骨朵,就在前殿將那些大宦官們給剷除。孟琯從歷次倒宦失敗的經驗看到,宦官們因為背靠皇權,牢牢掌握著大義,所以總能獲得禁軍的支援。

別看張讓這邊怕關西豪族們對西園外軍的影響力,實際上楊彪等人同樣怕張讓他們所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