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可直達三門峽,然後從陝津可渡,然後到陝縣入關,李儒等人就是走的這條路。
一個是西面的白陘道,從解縣出發,越過中條,然後走陝津渡口,也能到陝縣入關。
這裡面陝津無疑是河東走崤函通的必經渡口,這一渡口也是大河上那麼多渡口中非常重要的一個。
從這裡可以西去函谷,直赴關中。或東去新安,直達伊洛。而且因為大河從三門峽這裡突然收束,所以河床較窄,僅寬七十餘丈,非常方便涉渡來往。
當然,河東在大河上的渡口不只這一個,從東到西,還有浢津,風陵渡兩個。只是就崤函道來說,陝津最為重要而已。
現在,這條路不能走了,李儒只能走北面的蒲津道了,而這也是河東與長安之間最便捷之道,也是洛陽方面拉攏董卓最重要的原因。
原來走這一條路可以直接繞開函谷關,直接進入渭北平原。
從河東安邑、聞喜等地沿著內郡的涑水河道而下,或乘舟,或在沿岸陸行,就可以到大河渡口蒲津渡。然後過岸到對面的左馮翊的臨晉縣。最後就可以直穿渭北平原,抵達關中。
可以說此道就是東西衝要,為雍、並、豫之控扼樞紐。其得失,無論是對關東還是關西都是極為重要的。
這麼講吧,關東朝庭真的想正面打破函谷關還是非常難的,而一旦能爭取到蒲津,那入關就是旦夕之間。也因為此,對於關西朝庭來說,這條蒲津道也是他們的生命線,不容有失。
所以,知道董卓這貨多可居了吧!
實際上,除了李儒入關時走的崤函道,和出關時走的蒲津道之外,還有一條道也很重要,那就是龍門道。但這條道在河東更北面,對現在的東西對抗,影響有限。
不過要是董卓突然翻臉,提兵入關,那這時候龍門道就派上用處了。
只是不知,董卓有沒有用到這條道的一天,嘿嘿!
……
因為走的路不同,李儒等人又能從另一個方向考察關西的實情。
路上不順,下了暴雨,李儒等人在左馮翊的萬年停留了下來,他們看到關西朝庭催發的壯丁,一路沿著官道南下。而萬年地方的吏長征發壯丁的場景,只讓人再寫一篇《萬年吏》來。
但李儒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關西不容小視的地方。那就是這一路,打著各色旗號的運糧隊絡繹不絕,李儒就是左馮翊的本地人,當然知道這些旗號都是本郡頭面的豪勢之家。
很顯然,這一次關西世家真的是出丁出糧,也許是危機將這些人聚攏在一起,也許是皇帝的許諾,又或許是二百年來的不忿。總之,這一次關西世家們真的出血了。
也許是為了趕上某個軍事行動,沿路倒斃的駝獸也只是就地肢解,取了大塊肉,餘者都留給了本地的流戶了。
李儒將關西丁上戰場,女贏糧的行為當成了老關西人的不屈。在他看來,關西朝庭的韌性顯然不小。
但隨行的送陪使孟達卻不這樣想,這位涼州刺史之子,顯然覺得這一路並不體面。尤其是他這個年紀,正是最好臉面的時候。
所以一路上,面色陰沉,一言不發。只想儘快帶著他們去蒲津,好交了這趟差。
但李儒為人多四海了,也看出了這個叫孟達的貴少是那種順著說的人,於是虛應奉承之下,倒讓他從孟達口中知道了點關外大敗的細節。
在孟達的口中,這只是一場小挫。是前衛尉,如今的東面諸軍招討,持節在函谷關的楊彪大意所為。
至於怎麼個大意,怎麼個小挫,孟達就口風很緊了。無論李儒如何說,就是支支吾吾。
李儒知道弄不到再多的訊息,只好陪孟達聊些兩京舊事,全當打發時間了。
很快,無聊的路途終於結束。
他們終於趕到了臨晉渡,對面就是劉宏的心腹將高弘駐守的蒲津。
蒲津理論上是屬於河東郡節制,但劉宏怎可會將自己的咽喉送給別人,於是在入關前就早早讓高弘節度了。
送到這裡,孟達的任務也就結束了。
孟達在和李儒說了些言別保重的場面話,然後作依依不捨樣。而李儒也在那傷感,說此一別,不知道還能多久再見。不是附近也沒個柳樹,李儒都要折柳表情了。
虛偽客套再多,分別也在所難免。
將李儒等人送上長舟,解纜,發船,孟達對舟上的李儒遙遙一拜後,就默默走了。
而李儒望著孟達等人的背影,也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