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丹陽兵傲視東南,但陳登軍團也不是與這些人比鬥過,戰而勝之。從成軍到現在,一年多來,他們足食足兵,上受陳氏恩義,下結袍澤同契,可以說無論是戰鬥經驗、物質裝備、精神意志,都是足夠的。
你再說陳登那二百騎吧,別看數量好像不多,卻縱橫江淮,硬生生搏出“江淮勁騎”的威名。
江淮地區不產馬,陳氏能供養出這二百騎,可見費了多大的財力和資源。
但,但怎麼這仗就打成這樣了呢?
射不及敵遠,刺不及敵長,即便貼身肉搏,對面卻都是穿著甲裝鬥具的鐵甲兵,而他們多是江淮特色的輕便皮甲。
甚至論及戰鬥意志和戰鬥技能他們也遠遠不如。
對面的賊兵可以遠用弓矢、近用步槊,貼用刀劍,甚至一些人自己還有一些自己的鬥具,總之每一個都是善戰之老卒。
而如果以上只是兵的差距,那泰山軍所展現出的基層戰術則更是讓陳登軍感到絕望。
泰山軍每以什為排,齊排而進,什將居外指揮。
一旦什將戰死,立馬就會有軍吏替換,保持陣線的指揮。而如果整什崩潰,他們卻並不會因此撤下,而是三三結陣,穿插進攻。
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解決戰時指揮的問題的。同樣都是吏士,為何他就會聽另外一個平級的。
真是費解。
此外,一些江淮軍吏也發現了雙方為何在戰鬥持續性上差距會這麼大。
實際上,打到現在,陳登軍團至少已經出動了六個部,接近三千人。而對面到現在還是隻出動了兩千人不到,他們是如何這般耐戰的呢?
原來雙方的差距就是在對傷員的救助上。
陳登軍團雖然選江淮敢戰士成軍,但無論是組織建設還是軍法設計都是沿用漢軍軍制,並沒有超過這個時代。
而這個時代的底色是什麼?那就是人分三六九等,軍中之重自然首當為各級軍吏,所以一旦這些人受傷倒地,那其部下一半都要護著自家軍吏撤回後方。
這就造成了這樣一個結果。
每每漢軍一個什將倒地,全什就至少有五名戰兵護著什將撤回後方。
而泰山軍呢?軍中上下一律平等,什將和一線的吏士只有職責之分而無生命輕重之別。
什將受傷倒地,自有左伍長代職,其人也是後面的輔兵揹著撤回後方。
而普遍吏士受傷倒地,先會由後方的袍澤拉回安全處,然後由後方的輔兵再馱回後方醫治。
這兩種的差距在哪裡呢?
泰山軍的什將非常賊,他們手中的手弩專門射擊漢軍前線的軍吏,還傷而不殺。所以江淮兵前線往往只是減員一二人,他一個什的戰兵都要撤回。
而泰山軍呢?能做到一排死上六七個,還能保持進攻態勢。
所以就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那就是即便江淮兵眾,也銳而敢死,但卻不耐戰。
可以說,如泰山軍這樣高的武力利用效率,為世之罕有。
其實無論是人還是勢力都是具有持續成長性的,但過往在河北與泰山軍鏖戰的漢軍不是被殲滅了,就是被俘虜了。
而青徐一帶的漢兵壓根沒有和泰山軍進行過如此高強度的戰鬥,所以自然談不上從失敗經驗中吸取。
而現在陳登的江淮兵就有了,如果他們能從這一戰活下去,那毫無疑問,一支更加強悍的江淮軍團將屹立在東南,勢必對東南格局形成深遠影響。
但前提是,他們的能活!
此為冷兵器軍爭之秘,也就是為何一支軍隊傷亡三分之一就會崩潰的本質原因。
在戰時,如果不能處理好救援傷員的人力分配問題,那就不要提韌性。
()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