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被枷鎖繩套綁著來充軍,而是自告奮勇,自帶乾糧來投軍。
河內豪強本就是漢室武備重地,雖然已經被前番戰事徵走了兩撥,但這些豪強部曲中依然存在不少有力。
他們在淇水大營稍微一整訓,就整編出了三個營頭。其中河內豪傑韓浩有營千人,有豪傑楊醜有營兵千人,還有河內豪傑郝萌,也為一千人部曲長。
當然這三人實際皆是勇武將,並不是真的有這千人的指揮權。因為這三千人的補給幾乎都是由河內各家豪勢共同資助,所以實際上這三千兵還是掌握在他們手裡。
他們之所以選了這三人,就是吸取了京畿豪勢在滎陽之戰大敗的結果,很多家族子弟實際上並不適合帶兵征戰,與其兵敗身死,不如將之交給有勇豪傑。
這三將並沒有立砦在淇水大營,而是被分在了淇水的上游和下游,作為漢軍主力的外圍防線。
韓浩在其叔父杜陽的舉薦下,帶新營駐紮在兩河口。
兩河口是淇水和沾水交匯處。更北面的沾水在穿過河內北部區域的時候,在這兩河口的地方和南面的淇水一併匯入東面。
所以換句話說,實際上漢軍與泰山軍西征軍所對峙的河流已經是淇水與沾水的交匯河流,只是淇水流量更大,文化更久,才以此統稱罷了。
正因為這兩河口是交匯處,河道由窄到寬,往往也是北岸泰山軍賊騎涉水處,所以將韓浩部安砦此處,控遏此河道要地。
而楊醜、郝萌兩部則作為巡河軍,沿著淇水西岸巡視遊弋。淇水上下游有不少野渡,這兩部都要巡視到,好第一時間發現敵軍動向。
這些排程說著簡單,實際上千頭萬緒,十分考驗著鎮東將軍的幕府的籌措能力。
但好在原先設立在敖倉的糧臺幹得非常得力。
在荀攸、鍾繇等人的排程下,發往北方的軍粟絡繹不絕,只是可惜因為被泰山軍截斷道路,更北面邯鄲的漢軍到現在沒收到過南來的一粒粟,也是悽慘。
當然糧道之順暢更大的貢獻者是類張晟這些基層的小吏和黔首,是他們冒風雪,受凍寒,一車車用腳運來的。
但對於這些人,漢軍竟然連一碗薑湯都不願給。可能比冬雪更讓他們寒冷的就是心寒吧。
在漢軍於南岸積蓄力量的同時,鄴城的泰山軍也在對北岸的西征軍提供補給。
相比於漢軍,泰山軍的補給要科學多了。
漢軍因為缺乏統合能力,在敖倉粟送到河內懷縣的時候,河內各縣鄉亭徵發的民壯就要在那裡起糧,然後再由他們直接運輸到前線。
這種長途補給的方法雖然省了倉吏們的精力,但讓黔首們苦不堪言,要走太多冤枉路了,再加上這嚴寒天他們好多人腳都凍壞了,都還要催逼運輸,所以補給線上,黔首怨聲載道。
而泰山軍採用的是分段運輸。倉曹在鄴城到淇水北岸大營的六十里路上,每二十里作一個兵站。然後每一兵站的運輸只徵召附近鄉里的黔首,還分成三班。
比如,從鄴城出發的轉輸隊白日行了二十里後,就將補給存放在此處的兵站,然後他們在兵站休息一晚,第二日再返回鄴城,這時候再休息一日,第二日再運輸第二波物資。
但是呢,因為三班倒的緣故,泰山軍的補給線卻是一刻不停的。這就是統籌排程,非數才不能為也。
而這一排程方式是張衝提出,然後由軍中分田吏統籌行動。這些分田吏因為時常丈量土地,是軍中最善於籌算的一批人。
這個過程中,有個之前的降兵展露頭角,那就是牽招。
此君之前在漢軍破交戰中隨劉備伏擊泰山軍,之後兵敗被俘。之後在滎陽大戰的時候,中護軍左校尉于禁為了集中兵力就釋放了牽招這批戰俘。
于禁與這些人君子約定,戰後泰山軍果然大勝。潛伏在四野的牽招等人沒有二話就回到了泰山軍中,履行了他們與于禁的承諾。
漢人一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誠哉斯言!
牽招算學天賦驚人,因為成功統籌了這次軍需排程,他被推薦入了隨軍學堂,受更高一層的培養。
當然,比培養更重要的是,泰山軍高層顯然將牽招保持了一定的信任。這對於降人出身的牽招,可能更加重要。
從鄴城到淇水北岸大營,六十里,中間兩處兵站,源源不斷的粟、衣、鹽、醬被送入前線的西征軍將士手上,維持著他們的體能和戰意。
但這種高消耗的補給,泰山軍並不能持續多久,因為鄴城的物資也不豐裕